在擁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音樂中,紅歌音樂文化從起源到發展雖然不到百年的歷史,但紅歌音樂文化的內涵卻是豐富而深刻的。紅歌現象的崛起,隨著我國紅歌會收視率持續升溫,成為老百姓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和中央、地方各大媒體關注的熱點,紅歌音樂文化的美學思想也伴隨著紅歌會的廣為傳唱,逐漸深化,也成為我國目前音樂美學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話題。
一紅歌的音樂審美觀
在我國歷史上,音樂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樂藝術感情特征,他認為音樂可以觸動人們的心靈,對人的思想感情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紅歌音樂文化所倡導的音樂精神是“情理交融”的審美觀。她愛憎分明,立場鮮明。她所抒發出的感情都是人民大眾實實在在的情感,她凝集的是對真善美的謳歌和向往。她以她的深情性、民族性、藝術性、多樣性、革命性、進步性而不朽于中國的文化史中,以她豐富的內涵和崇高境界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歷史表明,正是紅歌所抒發出的這種“情感”成為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動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成就的“強力”!在紅歌里,情到深處自然讓人落淚,自然催人奮進,自然激起革命的狂瀾!這就是紅歌的“深情性”所具有的力量。紅歌都是以反映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的具體實踐為內容的,都是以民族地域的藝術格調為表現形式的,因此紅歌必然表現出她在音樂藝術上的“民族性”、“藝術性”、“多樣性”。紅歌反映的是工農大眾在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火熱生活,是工農大眾戰天斗地的寫照,因此紅歌必然表現出她在音樂藝術上的“大眾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二紅歌音樂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
1.紅歌音樂是實施“德”的教育的有效手段
為了闡明這一點,我們先從音樂的情感性談起。音樂是由于外界事物觸發人的情感活動而產生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音”。(《樂本篇》)人的情感活動創造了音樂,音樂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
情感性是音樂的本質特征的表現。不同的情感產生不同的音樂,不同的音樂通過情緒感染作用于人,又使人的內心世界發生不同的變化。紅歌音樂的創作與鑒賞的情感性是明確的,正是由于這個特點,使得紅歌音樂對人的教育,有別于道德和科學,直接訴諸審美情感而產生“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的效果。
2.利用紅歌音樂的教育強化“禮”的規范
什么是“禮”?其實禮是一種道德規范,屬上層建筑。音樂是一定情感的表現,音樂的美感教育作用,是通過情感感染來實現,它能喚起一定的情感體驗,而“禮”是一定理智的表現,它以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倫理為準繩。所以音樂與禮的統一,就是情感與理智的統一,二者的結合就會使現實社會達到廣泛的和諧一致。
三紅歌文化的音樂審美教育對我們的啟迪
音樂審美教育具有“潛移默化”一大特點。潛移默化是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凈化。也就是說,音樂審美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不是通過硬性灌輸,也不是通過紀律約束強迫接受獲得的,而是音樂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義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結果。紅歌音樂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獨有,是中國革命史的寫照。她像一條紅線將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的歷史串聯起來,將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與民同甘共苦打江山,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連接起來。在數不清的紅歌作品中,紅歌賦予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不同形象,不同特點。通過對紅歌的欣賞和傳唱,我們可以了解和再現不同時期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能深深地涌起人們對各個不同時期中國革命的崇敬。同時,紅歌音樂作品是以感性形象的具體性和生動性來表達它的思想情感的,這意味著接受者必須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作品之中去感受它的美與意味,與它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共鳴。因為只有這樣,接受者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全部魅力。在這種情形中,接受者將被作品所吸引而不可能有任何反思和有意識的記憶來中斷和阻隔自己與作品親密無間的直接交流。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接受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可以這樣說,音樂審美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和特點,就像和風細雨之于禾苗,雖使之茁壯成長,但又是潤物無聲。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南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