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是以專題組織單元的,單元的各個部分都統一于單元專題,共同組成單元整體。這種教材設計,要求教學發揮單元的整體效應,實現1+1﹥2。以下是我日常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導讀引路,整體入手。導讀,闡述了單元主旨及學習的要求方法,在學習每組課文之前,先學習導讀。四年級下冊第三組導讀,告訴我們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學習這組課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并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做到對大自然有新的發現,在語文學習上有新的收獲。六年級下冊第一組導讀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的。學習這組課文的要求和方法是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重點是抓住重點句段和聯系生活實際。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即學習作者的寫法。
二、貫穿始終,突出專題。學完導讀,要把學習所得貫穿整組課文教學始終。四年級下冊第三組,讓學生體會全組課文都蘊含著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不能輕易去改變它,違背自然規律,會好心辦壞事的道理,以及閱讀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進行一些發明創造的實例。讓學生查閱有關大自然奧秘的資料,閱讀揭示大自然奧秘的書,觀察大自然,收集仿生學的例子等?!安恢皇菢?,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是六年級下冊第一組《桃花心木》當中的重點語段,是全文的主旨,讓學生體會這段話的含義,理解“不確定”這個詞語的意思,結合課文前面種樹人給樹澆水沒有規律,明白這里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再聯系生活實際思考,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有那些不確定因素,我們應該怎樣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心”?
三、圓融貫通,資源整合。教材的使用策略還體現在詞語盤點、日積月累、習作等方面。每篇課文中的生詞,進行詞語盤點時,對在學習課文時理解不夠透徹的詞語,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再次理解,并掌握其用法。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中“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為一只五色斑斕的蝴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學習本單元積累運用中有關生命的格言警句時,可以用這段話引出。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范例,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第一組課文,教學課文時,要讓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品味文章語言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洞掖摇?、《頂碗少年》這兩篇課文,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是蘊含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的;《桃花心木》、《手指》這兩篇課文,作者表達人生的感悟的方法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白,給人啟示?!短一ㄐ哪尽愤\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在學習課文寫法的基礎上,在習作教學中,以課文為范例,嘗試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
四、全面整合,注重創新。教師使用教材還可以在不違背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習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先讓學生學習導讀,明白這組課文是圍繞描繪鄉村生活畫面,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展開的。提前預習語文園地六的展示臺,啟發學生一開始學習課文就醞釀如何為展示做準備:收集農村風光圖片;了解農村兒童生活,講他們的故事;如何寫一首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怎樣制作一個農家小制作等等,選好一項學生就邊學習課文邊準備,學生既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又能使單元學科知識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相融合。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一主題,寫一篇演講稿是六年級第二單元習作內容,在教學本組課文當中《詹天佑》這一課時,讓學生從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所作所為中感受詹天佑的愛國精神,課后練習中設計一則小練筆:當你站在青龍橋車站的塑像下時,會想些什么?學生具體感知了愛國精神,愛國激情得到了激發;緊接著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講述愛國英雄的故事,朗讀愛國詩歌,歌頌祖國家鄉建設新成就等,學生寫作演講稿的素材就豐富詳實了,同時情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有了傾吐的愿望;教學寫演講稿時,讓學生回憶本組課文當中的詩歌——《中華少年》的寫作思路:我們都是中華少年—共同的家園—中華文化、中華精神—中華的未來 少年去開創,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想想自己寫演講稿要選取什么思路。最后強調寫演講稿時,可以用上本單元積累的語言、事例等。
大單元教學,把語文教學中的相關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有對整個單元的共性的掌握,又有一篇一篇課文個性的領悟??傊?,學生從單元之中,從一篇一篇課文的有機聯系之中,真正做到觸類旁通。從整體入手,是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利用集合的辦法,使知識聚集成“塊”。新貯存的信息與大腦已經貯存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成為更加復雜的,更加有序的結構,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