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沒有主題、教學任務不明確的體育課,既不利學生掌握技能和提高身體素質,又沒有歡樂的氣氛,不能算成功的體育課。鮮明的主題應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練習方法(包括趣味性、游戲與競技性活動)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等。同時,還應進行體育課整體教學的藝術構想與設計,使學生在主題教材的統率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主動而歡快的練習,把學生學習和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寓于體育課之中。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藝術。
體育課的科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優化,應注意運用以下方法:1.創設情境法。即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引起師生積極態度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習內容作一些形象比喻,或創編一些生動有趣的帶有故事情節的游戲進行教學。2.激勵性教學方法。在學習某一新教材,通過老師講解示范,學生嘗試練習后,可安排某些動作掌握較快的學生參加新穎有趣的練習,以促使全體學生更加認真地體會動作。3. 綜合藝術教學方法。把藝術的特色融入教學中,如音樂舞蹈、藝術體操等,使學生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中得到美的享受。具體做法如下:
一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決不能言辭過激,諷刺挖苦,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的橋梁。
二 利用風趣精彩的語言巧妙地導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也是變“厭學”為“樂學”的關鍵。導入新課是一堂課的主要環節。我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及體育教材的特點,采取課前語言引趣,挖掘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依賴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們的“童心”“童趣”“童語”“童行”去對學生導教導行,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從而能主動、積極地進行鍛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在初學集合排隊時會互相擁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為著急而亂說亂叫,針對這一現象,我把學生四路縱隊分別編成“小鴨子隊”“小黃狗隊”“小白兔隊”“小花貓隊”,并給每位同學都編成號,這樣一來,兒童從心理上樂意接受,再集合的時候,老師就說:“看哪一隊的小動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師的表情,語言提示,可使兒童快速進入角色,逐漸養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三 選擇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跨度較大,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教學業務,擴大知識面,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個性化“需求”中探索、發展。低年級教學可采用童話形式,把兒童非常熟識和喜愛的小貓、兔子、小狗、猴子、小蜜蜂等編成故事內容,進行教學。例如,用“老貓”教“小貓”學本領為主線,用投擲羽毛球、雞毛毽、紙飛機等代替擲沙包、壘球,這些內容不僅使學生練習興趣高,也能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 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多變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不斷創造性地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富于變化的體育數學組織形式和手段,課堂上適度給學生“自主權”和“自由度“,讓他們動腦筋,邊想邊練,去嘗試、體驗,并與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漸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例如,上小學三年級課,內容是身體基本活動和武術,將一組過花樁、獨木橋、爬竿、過軟梯等和武術中的拳術、棍術組合起來,編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唱邊模仿,使學生們在想象中既學會了動作,又體驗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師生關系更和睦,教學充滿樂趣。
五 教學組織形式競賽化、趣味化
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和小組長的帶頭作用,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特定情境中,擔當他們向往和能展示自己特長與能力的角色。練習形式多種多樣,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大漁網”的游戲,兒童初做會覺得有意思,再做就開始覺得單調,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們。為此,我把游戲改為“聰明的小魚”,再精心設計場地。創設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墊子作小魚的家,還有水草,魚網,老師當漁夫,學生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魚,并在游戲中啟發他們通過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漁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魚。再加上老師的表情動作,會給兒童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雖然這是一個奔跑游戲,有一定強度,但在游戲中,通常他們的表情卻是興奮、歡快的,忘記了疲勞,連一些平時不好動的學生都對我說:“我們再做一次吧!”練習形式活了,氣氛也活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在收獲中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發展了創造能力,從而達到“我想學”“我要學”“我會學”“我愛學”。
體育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對教學提出的要求和任務,學生必須在反復鍛煉實踐中完成,這對學生身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及運動能力鍛煉具有特殊作用。這是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求。為此,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應充分認識學校體育的功能,更新觀念,克服傳統體育意識,把體育和育心相結合,使學生不僅身強體壯,又能美化心靈和發展美的情操。
(作者地址:江西省宜黃縣安石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