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進入課堂教學,意在打破傳統單調的教學格局,尋求理念的突破、思維的創新、空間的拓展、手段的多元。筆者原在一個偏遠的山村學校執教,以三尺講臺為舞臺,一支粉筆、一塊墻板詮釋了所有的傳授行為。后經選拔,進走了市里一所實驗小學。近十年里,課改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這十年,恰是課件得到大力推介的十年,筆者有幸目睹甚至參與了各科各類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小應用。借著這篇文字,只想說說課件的功能定位問題。從一位一線教師的實踐出發,談一點個人見解。
一 主輔分明,相得益彰
開宗明義地說,課件借助聲音、圖像等多媒體手段,給我們養耳、養眼、養心的快感,與傳統手法相較,其優勢不言自明。但它到底應該是個“配角”,得服從課堂的任務與目標。經常看到一些執教者,在課前忙碌擺弄課件的情形,那架勢大有課件決定成敗的意味。上課時,更是以課件的推展為綱去經營整個過程,文本在課時上的分配微乎其微,甚至于,干脆把文本擱置一邊。如此,學生欣賞到了若干新奇的手段,卻放棄了更多咀嚼文本的機會。
老師們這種先入為主的做法,與學生由外而內的學習規律完全相悖,我們應該以文本(或教學內容)為主,從文本出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路徑,以課件為輔助手段,主輔分明,相輔相成,方能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這就好比寫文章,通篇的宗旨只有一個——刻畫中心,任何刻意經營的外在語言形式都是圍繞文章主旨去進行的,評價文章的優劣,是在是否表達好了中心的基礎上開展的,而不是拋開主旨去大談特談語言、技法、章法,否則,就叫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二 洗去浮華,錦上添花
上《紀念白求恩》一課,執教者找來了電影片斷演繹手術室內的緊張氣氛;上《小馬過河》一課,flash動畫大顯身手;上《快樂銀行》,“銀行”精致得不亞于皇冠……給學生視聽的沖擊程度不可謂不大,設計者堪稱煞費苦心。
精美的畫面,強勢的音響,皆基于讓學生直觀、形象感受的意圖,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是,方塊字有形,本身并不形象,形象是建立在各人閱讀、理解再創造的基石上,長期這樣上課,只會削弱學生的再創造能力,使其形成對多媒體的依賴性,造成適得其反的惡果。順著這種思路,只需把不同的課文制作成電影,老師以后不用上課,何其快哉?
再者,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會沿著片斷、圖片、動畫去體會老師的預期目標,個中也不乏被刺激得天馬行空,想入非非,不切正題者;甚至,就著某個細節,在下面竊竊私語,談笑風生者也大有人在。這樣的方式,沖淡主題在所難免。
《詹天佑》一文中講到詹天佑為克服坡度大的難題,設計了一個“人”字形線路,由于學生的常識不夠,理解起來確實不易,雖幾經折騰,未能達到目的。老師適時拋出了課件中的小火車爬坡的動畫,學生看后,先是嘖嘖稱奇,再是頻頻點頭,若有所悟。恰如其分的一個銜接,全在一個“巧”字!巧在用得時機恰當,教學流程構思成熟。
我們設計課件,應該意在用先,切中要害,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圍繞目標,妙筆點睛,錦上添花。
三 形散神聚,留白求妙
課件的制作模板里,有一個叫“大綱視圖”的窗口,透過它,可以瀏覽所有的課件環節。由此,我們發現有些課件在結構上的設計異常嚴謹,線形流暢通透,層次分明,輕重有致,主題鮮明,筆者深感其眼光獨到,設計巧妙。能達到這種水平,多用課件也就無可厚非。
說穿了,刨去美麗而神秘的外衣,課件就是一串幻燈片。只要它們能為教學服務,就是課件中的得力元素、活力符號。它們可以是彼此孤立的個體,組裝在某個空間里,看似“形散”,其實又各聽所命,于整體上圍繞整個課堂,可謂“神凝”,如同一種散文式結構,比前文所述的結構方式,更加自由、靈活。
然而,無論哪一種結構方式,從藝術的角度講,都必須給學生留白,切忌事無巨細,處處用心,字字鋪陳,把想象的空間發揮到極致,剝奪學生的個性,束縛學生想象的翅翼,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文字,只是個人就課件的主題、手段及結構方式對其角色定位所作的一些淺顯思考,僅供方家批評指正。
(作者地址:宜春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