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因此要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開展探究活動,才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一 概念教學形成探究
概念的教學過去習慣采用講授式,這樣“多、快、好、省”,誤認為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思維千差萬別,讓學生去探究難以走上“正軌”。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表明,概念課教學中同樣要不失時機地滲透科學探究。
如:“什么是力”的教學,學生覺得很簡單,但卻很難說清楚,力處處存在但又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現象去抽象、通過力的作用效果去感知,我們應提供大量的表象差異很大的材料供學生去尋找共性的東西,學生尋找的過程就是分析與 論證的過程,找到了就說明學生初步獲得了分析與論證的能力。教學中先要安排一組實驗,表現出“推、拉、 提、壓、撞、踢、扛……”由學生說出(力的)行為或現象,再由學生例舉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力的)行為或現象,最后啟發學生歸納“什么是力”,從學生的發言中再討論最具代表性的力的定義。
二 規律教學發展探究
物理規律大都是物理學家經過無數次實驗探索出來的客觀事物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教學中要教育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材,大膽質疑,通過自身的探究感受去獲取知識,發展書中知識,發展探究思維和能力。
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學過程中,用演示方法,證明物理所受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相等。
1.取一任意形狀的木塊,用天平稱出它的質量m,由公式計算出它的重力G木=mg,再取一燒杯盛滿水,水面與杯口相平,然后將木板塊輕輕放在水面上,并用小杯接住被木塊排出來的水,當木塊靜止于水面而不再溢水時,稱出小杯中水的質量m水,并計算出這些水的重力G排=m水g,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F浮=G木=G排,即: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出的液體所受的重力,其表達式為:.
F浮=G排=ρ液·V排·g
2.溢水法
先把物體重G和水筒掛在彈簧的下端,記住指針所指的位置a,取一溢水杯,將水裝到溢水杯的出水口,把重物慢慢浸沒在溢水杯中,觀察彈簧指針的位置和被重物排出水的體積的變化情況,并記住此時指針所在的位置b,通過指針位置的變化情況,說明水對物體有浮力的作用,當把溢出之水全部倒入小筒內,彈簧上的指針又恢復到了a處。即可得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出的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實驗后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進行簡單比較,因果推理,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嘗試對探究結果進行描述和解釋,要求學生注意假設和探究結果間的差異,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發現新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探究的首要素是提出問題,探究的問題不僅可由老師提出,也可由學生提出,提問既是最佳思維狀態的能動反映,又是最佳思維成果的外在體現。教學中有意創設引發學生提問的情境,引導和培養學生提問。同時還要吸取探究活動中的經驗和教訓,在探究活動中,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參考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作者地址:江西景德鎮市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