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學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變化,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編寫體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現了觀念的更新。特別是將“應用題”變為“解決問題”,這不僅是名稱上的改變,在內容結構上,也將其拆分到加、減、乘、除等基本的運算之中,結合“數的運算”抽取和理解數量關系,這樣做去掉了脫離實際、機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在呈現形式上也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人教版教材在編寫“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時,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題材選擇更加開放,信息資源更加豐富,表達形式更加生動活潑。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探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將生動活潑的現實情境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數學素養得到提高呢?經過近幾年的課改實踐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新教材借助學生身邊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創設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較真實的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這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觀察、發現、收集數學信息,并對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引導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這一環節,教師不應過多地引導,而應讓學生在思維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現的信息,并隨時進行評價。通過大家的交流和評價,學生自己就能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由于新的數學問題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例如學習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時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以突出重點,最后選擇例題進行研究。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首先,嘗試解決、主動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到全體參與的目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采用獨立嘗試、動手操作、畫線段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次,交流算法,歸納整理。請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在學生完成后,適時組織交流。特別注意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交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每種方法中先解決了什么問題,并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為學生選擇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下基礎。使學生獲得欣賞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悅心理體驗并加深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確定算法,解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列式算出結果。
最后,自我評價,檢驗成果。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的全部思維成果進行檢驗,讓檢驗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系統反思和自我評價的過程。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問題解決的技能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來形成,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練習設計要切合實際,由易到難,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加強對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可分兩個層次:一是回顧整理,達成共識;二是練習鞏固,解決同類。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可利用學校圖書館、教室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創設出一個個豐富的現實的問題情境,學生依據這些材料解決問題,求知欲強,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知道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感到“走進情境,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啟動問題→數量分析,尋求策略→梳理思路,練習鞏固→實踐運用,拓展訓練”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還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及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特別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反思等學習品質的養成,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龍華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