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是學校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教師一生不斷探索、備受關注的主題。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教育教學質量很難提高,課后加班加點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普遍存在。到底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沒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下面我就這些方面談幾點膚淺認識。
第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必須采取科學、系統的方法與策略。
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期待,急功近利必然會導致教育的惡性循環。俗話說,心急吃不了豆腐。僅僅想依靠幾年的時間來提高教育教育質量,似乎有點天方夜譚。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是時刻需要關注的。如果靜不下心,沉不住氣,勢必還是會造成學校管理者只關注眼前的績效,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成績的現狀。試想,教師都成了考試的“奴隸”,這樣的教育能有好質量嗎?愛因斯坦認為:“教育就是你把從課本上、書本上、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統統忘掉之后所剩下的東西。”教育需要的是影響和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讓學生能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拼死拼活得來的分數。因此,我們必須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轉化為一種理念、一種追求,讓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改變沉悶、低效的課堂。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現在大部分的課堂是相當“沉悶”的課堂。但導致課堂沉悶的原因,可能不是學生,而是教師。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激情與魅力,但教師的激情魅力必須建立在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能力之上,可見,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就成了有效課堂的關鍵。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強了,課堂中充滿了激情與魅力,上課時勢必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因為“偶像”而崇拜,因為崇拜而熱情,學生自然而然會喜歡上教師的課堂,甚至把這樣的課堂當作一種期待。這樣,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就好了,教育教學質量也就一定能夠提高。
第三,調整與改善教育教學的制度,促成課堂教學有效生成,有效互動。
現在的教師確實很辛苦,學生也真的是勤奮,但為什么教育教學質量卻跟不上來?靜下心來思考:過多、過細、過死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導致教師的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雖然教師在課堂上課,表面上擁有了課堂的自主權,但他對課堂教學卻沒有絕對的決策權,因為他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得按照學校的績效考核標準來決定。教師的工作就好像計算機中設置好程序的軟件,只管運行,不管效益。至于程序是如何開發,怎樣才能有效運行,教師沒有必要去思考。如此一來,課堂教學缺乏了有效生成,缺乏了師生間有效互動,缺乏了師生情感交流。這樣的課堂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必須調整與改善教育制度,包括考試制度、評價制度,等等。只有擴大教師的自主性,張揚教師主體性,給教師留有足夠詩意的、自由的空間,才會有學生精神空間的發展余地,才能夠真正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問題。
第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解決學生動機缺位的問題。
單純追求考試分數,只看重名次,往往讓學生學習缺少內在的動力,這也是影響教育教學效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該自覺地為實現教學目的而積極思維,使學生在明確和理解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參與學習活動,理解學習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不斷設置經過學生努力能夠克服的障礙,使學生處于“不斷跳躍摘桃子”的興奮狀態中。教學有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和障礙,才能激發學生追求未知事物的興趣。
第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參與。
教育有大小兩種。小教育是學校所提供的;大教育,即所有影響力的教育,是各種實際生活條件所提供的,特別是家庭和社會條件。
教師不是圣人,不能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成才。學校也只有教育的義務,沒有保障學生成才的義務。有些家長認為,家庭不過是子女吃飯、睡覺的處所,對于教育沒有關系。但家長們應該清楚地了解:一方面,盡管自己不能夠從事“正統的教育”,但可以對教育者或者學校提什么樣的要求或者建議;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子女提出要求。如果家長僅僅是觀察自己子女得了什么分數,得了什么名次,或者僅僅是看看通知書上面的評語,這是不夠的。有些家長,一看到子女那些不是很理想的分數,就會抱怨這是老師不會教,學校不行。捫心自問:我為子女的教育付出了多少?家長們在把自己的子女交給教育者或者送到學校之后,不應該因此就擺脫了對子女的教育進行監督的神圣義務。其實家長只要以身作則,多督促子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很好地教育了子女。
總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花力氣,長時間努力去做,需要調整和改善教育運作機制,需要教師的熱情參與。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伏口鎮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