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幾天聆聽了一節地區公開課——《淺水洼中的小魚》,執教者在教學“死”這個生字時這樣提示學生:一個壞人(“歹”字的意思)懷里揣把匕首(右邊的“匕”字)把人殺死。姑且不論這種記字形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單就這種教學行為就有些望文生義的味道。查一下“死”字演變,不難發現左邊是“歺”( è),殘骨,指人的形體與魂魄分離,右邊是躬身施禮的人,有對死者的無奈、哀悼、尊敬之意,而不是什么匕首的“匕”。其實像這樣想當然,望文生義的漢字教學充斥眼下的語文課堂。比如把“冒”的“曰”(mào)部教成扁日旁,把“蔑”的中間教成變形的“四”等。還有一位教師在教“晶”時這樣問:天上一個太陽已經很亮了,假如三個太陽呢?生答非常亮。師:對,這就是亮晶晶。不是一位老師教的不規范,我從許多特級教師課堂上也找到了很多不規范的例子。看一個教學實錄:師:看這個“征”字,雙人旁,可見與人有關。人在干什么?走路。把這個字與剛才你們說的意思聯系,再來說說“征”的意思。……師:你概括得很好,簡潔、準確。一邊走路一邊打仗,就是這個意思。查一下漢語字典等工具書就會發現:征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甲骨文從彳,從足。本義:到很遠的地方去,遠行,后來引申為征討。以上說明我們漢字教學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對字自認為認識了、明白了,就不去探究了。
一 杜絕望文生義,就要真正掌握漢字的音形義
漢字教學的備課不能簡單地像小學生學漢字那樣知道怎樣讀,怎樣寫,組成哪些詞就算了,還要簡單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特別要了解漢字字形和字義之間的關系。比如上文講的“冒”字一查就會知道它是個象形字,上為帽子,下邊是眼睛。本義:帽子,后來這個意思被“帽”代替。假如再查一下這個字的演變過程特別是金文的冒,字義就更明顯了,也就不會再教成什么扁日旁。像“晶”中的星星教成太陽,“蔑”中的扁目教成變形的“四”都是對漢字的音形義缺乏了解的緣故。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吳玉章先生說過:“認識一個漢字必須知道它的形、聲、義三個要素,三個中間缺少一個,就不能算做認識了這個字。”我想這對教師漢字教學的備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 杜絕望文生義,還要有些漢字知識
漢字形義統一,雖然現在有些簡化字不能輕松看出它的意思,但是通過一些常見部首的意思就可辨形知意。如 “彳”通常表示行走的道路,與“止”合成現在的“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再比如,左“阝”是古代梯子的象形,作偏旁表示山坡、臺階等義,這樣就容易理解“陵”指山,“陽”是山南面,“陰”是山北面,“險、陡”均指山形,“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隧、陷阱”是對山的改造利用,“陟”是步行上山,“降”本指走下山,“階、除、陛”等都指臺階。教師具備一些漢字的常識,可以把漢字教學融會貫通,既防止漢字教學的知識性錯誤,避免望文生義,還可以大大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喜歡上祖國的漢字。
(作者地址:江蘇省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