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充分有效地挖掘語文教材的人文因素,賦予語文學習以生命的活力,從而讓學生充滿情趣地參與語文學習,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教學理念。而一節(jié)成功的好課,是從新課導入開始的,講究新課導入的方法,做到既精心設計,又信手拈來,既別出心裁,又自然貼切,就能以有效的方法,喚起學生注意,安定學生情緒,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tài)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這樣,整個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一 順手牽羊,巧妙聯(lián)系
一般來講,對新課的導入,我們大多在備課中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是必需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們知道,課堂教學中,往往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難以按照先前的設計按部就班地實施。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變通和調控,使新課導入更加切合實際,更富有針對性。比如,上課伊始,學生人在教室,但心大多還在課間活動之中,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的現象常會出現。此刻,教者大都以語言的提示和神情的暗示來安定課堂,而如果把課堂的“喧鬧”與新課導入結合,借用課堂這種特殊的情境,往往可收到一石三鳥之效。如:一教師來到教室前,發(fā)現不少學生心不在焉,甚至有人嘰嘰喳喳,他便靈機一動,笑容滿面地走上講臺,對同學們說:“看你們這么高興,老師更高興了。你們?yōu)槭裁催@樣高興呢?老師可以說是一清二楚。”此刻,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一個個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老師。頓了頓教師又說:“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生活在遠離大海的蘇北農村,大多數同學沒有到過海邊。可是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一望無際、美麗無比的大海邊去旅游,去那里欣賞美麗的景,感受神奇的畫,傾聽大海的歌。”(板書課題:大海的歌)這下,同學們發(fā)出了一陣爽朗的笑聲。很快,學生就憑著老師的引導,循著課文的描述,開始了海邊之旅。其實,課前學生的分心,與教者所說的“到海邊旅游”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正是老師煞有介事的話語,不僅使學生安靜下來,而且使他們興奮起來。這樣,課前的風波通過巧妙的導語,而轉化成了教學資源。這說明,新課導入語言不僅要在備課時精心設計,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巧妙變更,以尋求新課導入的最佳效應。
二 引入情境,誘發(fā)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情感因素在閱讀教學中的特殊作用。小語課文,大多有自己的情感基調,或喜或憂,或悲或憤,或低沉或高昂,或明快或凝重。充分挖掘和運用課文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導入新課,帶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使他們通過情境的感受而形成與課文對應的情感,可激活學生身心,激發(fā)學生情感,以促使學生在課文閱讀中與作者和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共振,以深切感受課文情境,體會課文內涵,領悟課文情感。如:《聽爺爺說漢字》(蘇教版第7冊),內容比較簡單,沒有生動的情節(jié),學生一般不感興趣,為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激活學生的身心,一教師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如果有一天你孤身一人在外國求學,在那里的日日夜夜,你所處的是陌生的世界,面對的是陌生的人群,聽到的是陌生的語言,你是多么寂寞,多么孤獨啊!有一天,你正無聊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間,一面雪白的墻上醒目出現了一行漢字。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呢?能說說嗎?
生:看到漢字,我好像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看到了祖國媽媽的笑臉。
生:看到漢字,我仿佛回到了家鄉(xiāng),回到了家鄉(xiāng)的小河邊,回到了家中溫馨的房間里,回到了媽媽的身邊,心中是那么高興,是那么激動!
……
師:是啊!如果是老師,在遙遠的異鄉(xiāng)他國,看到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心中的激動一定難以描述。為什么呢?這里有一句名言,你讀了以后一定會有所理解。(出示名言,學生朗讀: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為祖國,我稱自己的語言為母語。)為什么漢字具有如此神秘的魅力呢?課文《聽爺爺說漢字》這篇課文就具體向我們介紹了漢字的基本特點。
《聽爺爺說漢字》之類的課文,內容簡單,缺乏情節(jié),學生閱讀一般不感興趣。為激活學生身心,讓學生用心去閱讀,用心去感受,從而變課文閱讀為精神生活的參與,教者通過巧妙的語言敘述,引導學生進入“遠離家鄉(xiāng)的異鄉(xiāng)它國”,讓學生在孤獨寂寞中看到祖國的語言文字,去感受漢字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給自己帶來的溫暖和親切,給自己帶來的慰藉和溫暖。這就最大限度地縮小了學生與課文內容的情感差,使學生從以往并不怎樣注意的漢字中看到了神情的力量和豐富的情感,為課文閱讀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qū)朝陽小學)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