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教師要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在頭腦中對已知的“再加工”,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下面我就《對稱圖形》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1聯系生活實際,有利求知
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課,能夠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我收集了許多漂亮的圖片,有小動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數字卡片,有幾何圖形等。孩子們觀察、比較這些圖形的特點,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隨著“對折”的驗證,孩子們輕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對稱,什么樣的圖形是對稱圖形,并且還能找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2把數學知識用于生活
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用于現實。可是,長期以來,在數學教學中往往只重視書本中的知識,數學教學遠離生活,過于理性化,造成學生只會做題目的現狀。小學生年齡雖小,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不少的數學表象,教學中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做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自己從身邊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從而引發學習數學的欲望。如學生學完對稱圖形之后,讓學生隨即觀察教室、看看哪些物體是我們今天學的?學生馬上興致高漲,找出很多。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又讓學生想一想:家中、馬路上見到過這些圖形嗎?學生想過之后,例舉了很多物體。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形的世界中,“形”在我們身邊隨處都能找到。
3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動手操作是較為理想的可行辦法。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會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對稱性時,理解“對稱”較為抽象,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剪紙,讓學生發現這些剪紙的美麗和奇特,猜測老師是怎么剪出來的。躍躍欲試的學生可以自己嘗試著剪,允許他們率性而為,允許他們失敗,甚至允許他們犯錯誤,教師盡量多給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并不斷嘗試著對稱花紋的正確剪法。通過觀察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對稱軸”,然后出示一組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判斷它們的對稱性和各有幾條對稱軸。學生可以討論,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通過上面的動手操作之后,學生大部分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剪一剪、折一折,馬上可以得到驗證,并及時得到反饋。這樣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促進了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
4引導學生的空間想象
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研究動態的圓來把握實質,其中有兩個環節:環節一是讓學生用圖形紙片研究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并且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與直徑都相等。在把圓形紙片反復對折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會折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有些學生想象成有無數條,有些學生進而認為半徑的條數應該是直徑條數的兩倍,這當然涉及到無限與有限的概念,可見動態研究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環節二是把兩個小球分別系在一根繩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過不斷加速的轉動讓學生想象,小球劃出的圖形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一個是圓,一個不是圓,由此引導學生體驗圓的本質特征: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這個案例中就用到了動態的想象,這種想象中不僅包含著圖形的變化,更加蘊含著一種數學思考。按照皮亞杰的研究,動態表象是學生數理——邏輯經驗生成的源泉,靜態表象只能產生物理經驗,而空間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思考,是一種邏輯,是一種內在的把握。
5拓展內容,激發創新
在學習《對稱圖形》之后,我讓學生用課上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拼成一幅美麗的對稱圖形的圖畫,在這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又如讓小朋友畫出自己喜歡的對稱圖形,有的畫出一列小火車,有的畫出一艘輪船,有的畫出機器人……這樣一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教學形式必須為教學內容服務。在注重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應扎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生活經驗,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樟樹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