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機會,是社會文化生活中與人交流的一種良好方式。小學生學習寫作,既能讓他們能夠及時地復習運用所學的文字知識,也能讓老師、家長很好地觀察他們在性格和心智上的成長。在遣詞用句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感覺、組織語言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決定了在語文基礎教育的階段當中,寫作是必不可少的練習。
小學生接觸寫作,一開始是很感興趣的,但因為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夠成熟,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難以堅持,所以導致在寫作時,喜歡以他人的范文為基準,模仿別人的文章,從寫法到立意,內容到布局,甚至詞句,都有很大的雷同。久而久之,非但是教學任務不能過關,還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作文參考書,不愿動腦筋思考,甚至使原本能在寫作中發展的孩子的個性,在習慣了造假后,變得虛偽,懶散,那樣的話,教學的任務在一開始就是極大的失敗。鑒于此,怎樣讓孩子產生寫作的興趣,讓他們明白,在習作中“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讓他們在寫作中養成“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張顯個性、凸顯風格,能在寫作的起步之初,就養成以寫作抒發心聲的良好寫作習慣,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使孩子提高寫作興趣?如何才能讓小學生寫出富有他們鮮明年齡特點的個性文章?我把我這些年的教學心得做了一番整理,主要有以下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 留心周圍事物,觀察總結心得
小學生的生活可以說是既單純又豐富多彩,他們除了學校生活以外,還有著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他們不但在學校里和老師同學接觸,還會在家庭里與父母長輩、在社會上與伙伴朋友結交,因為單純的玩鬧,反而使他們得到的是純粹的快樂。過去的語文寫作教學中,主張孩子不應該記錄這些生活瑣事,而應該選擇“有意義”的事情來寫,而這些有意義的事,又不外乎是孝敬父母、幫助朋友、樂于助人、拾金不昧,否則將獲得“文章立意不高,選材不當”的批語。當然,我在這里不是說我們不要注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是說,如果因為一味地要求孩子們即使在作文里,都要謹慎的揣度他人的想法,為了讓大人高興不惜造假,我們大人無意之中會使他們養成撒謊的習慣。與其如此,我們不如把真實擺在第一位,讓孩子們知道,只要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寫到文章當中去。生活氣息濃厚、描寫細致、富有真實感的習作才應該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讓孩子養成寫日記、周記、讀后感和隨筆的習慣,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經常進行口頭交流,舉辦小型演講,對學生作出的成績予以肯定,尤其要表揚孩子具有獨創性的寫作思路,對于孩子生活化的語言,借助朗讀在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嘗到寫作的甜頭,感覺寫作是一件容易而且很有趣的活動。同時,教師在表揚和給孩子提意見的時候,也要善于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營造一種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表達和寫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樂于去做,樂于去想,這樣的師生配合,才能使學生不斷地在寫作中積累知識,從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長久下去,定能收到“文思泉涌,得心應手”的良好效果。
二 注重課堂學習,嘗試新穎寫法
在訓練孩子的寫作能力時,我們感覺到很多孩子并不是沒有內容要寫,只是表達能力不足,難免詞不達意。因此,注重課堂學習,在教師帶動下,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使孩子能靈活自如地表情達意,是語文寫作教學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訓練孩子“美文美讀”,在分析、理解的前提下總結課文語言的特色和寫作的手法,并要求學生做好課堂筆錄,模仿課文寫法當堂練習寫作。讓學生養成摘記好詞好句的習慣,日積月累,學生將受益匪淺。
如教《燕子》一文后,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以“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從靜態到動態,又從顏色到形體等描寫燕子的外形,使學生認識到作者是這樣抓住燕子身姿敏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爭吵》、《畫楊桃》等課文后,就要訓練學生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等。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讓孩子能夠熱愛學習語文,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自然對語文的相關活動,包括寫作樂在其中。
三 課外誦讀經典,開拓知識視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生的腦海里也許有著千奇百怪的想法,新穎獨特的創意,只是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因此,要讓孩子的文章體現其個性,最起碼是讓他們能有自如表達,并且能準確表達的能力,引導孩子廣泛閱讀就成了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但是單從課文中學習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應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編寫普及本等。
(作者單位:江西省武寧縣新寧三小)
責任編輯: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