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學具操作中發揮潛力,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解決問題、獲取知識。下面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學具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談一談我的點滴做法。
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創造學具操作的條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學具操作活動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二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
在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并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1.形成合理的操作步驟
(1)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2)引導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3)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并指出注意事項;(4)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并參與討論;(5)教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作精要的評價。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從學具操作袋取出1個圓柱、3個不同的圓錐,并分別將圓錐標上1、2、3(圓錐1與圓柱等底、等高,圓錐2與圓柱等底不等高,圓錐3與圓柱等高不等底)。教師出示以下實驗要求:(1)比一比,把每個圓錐的底面、高分別與圓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2)猜猜看,分別用圓錐1、圓錐2、圓錐3盛水注入圓柱筒內,幾次可以注滿。(3)量一量,分別用3個圓錐作為量具向圓柱內注水(圓錐筒內水既要盛滿,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圓柱筒內),看看幾次注滿(次數填入表中)。
設計這樣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圓錐與圓柱體積的關系,發現圓錐的體積公式,并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別具匠心,為學生操作學具增加了動力,這樣便形成了“學生積極參與,師生雙向互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如教師可以適時地問: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方法?
3.注意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動手能力的提高也無從談起。例如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
又如教學“9+2=11”盒子里有9個球,盒子外有2個球,求共有多少個球?教師引導學生擺開小球:從2個球中拿出1個球放到盒子里,湊成10個。通過實踐,學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個,但這還是直觀感知階段,教師再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圖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師提出:通過擺弄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計算?讓學生概括出“湊十法”口算方法。
三根據不同學具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學具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教師應根據學具的不同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讓學生利用學具拼成一個三角形模型,一個四邊形模型,然后輕輕拉動這兩個模型,通過感知體驗,學生便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學生能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實物進行感知體驗,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則要求學生兩人為一小組,用學具制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制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學生借助形象思維很容易得出結論。而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后,教師又安排學生利用這些圖形的學具進行拼圖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機器人、小動物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更促進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科學使用學具,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培養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意識地引導,有步驟地組織。學具的操作應滲透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甚至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當中去。我們一定要注意學具的使用不能脫離教學而變成單一的、機械的、無目的性的操作,否則,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反而會讓學生對其厭煩,降低學生的興趣而得不償失。
(作者地址:江西省樟樹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