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能力是人的一種最可貴的心理品質,它是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活動所必需的。在數學學習中,觀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對數字特征、圖形結構、試題和應用題的特點的敏銳觀察能力,是順利完成解題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衡量數學能力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一 加強觀察目的性的引導
觀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小學生觀察事物常常帶有隨意性和片面性,容易注意那些明顯的、外表的現象,而忽視隱蔽的、本質的東西。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首先要加強觀察目的性的引導,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關鍵點上。如:學習了三角形面積之后,出示下圖讓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圖中5個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此題圖中的三角形形狀都不相同,如果學生沒有目的性的觀察,很難找出它們的關系,但如果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底和高),也就是說要找出5個三角形面積的關系,只要觀察它們底的關系和高的關系。很明顯,這些三角形是同底(AB),只要觀察在以AB為底的情況下,各個三角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
二 在概念教學中培養觀察力
數學概念高度抽象,小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地利用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教學的目的除了知識要求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直觀教學不僅是理解概念的手段,也是發展觀察力的手段。
在概念教學中,我經常利用直觀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仔細探究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觀察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從觀察解放軍的紅領章等實物引入,讓學生觀察它的形狀后,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形,如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的邊和角有哪些相同點?觀察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推平行線的方法去推一推,感知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用尺子和量角器去量一量它的邊和角,知道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對角相等,這樣引導學生從觀察外部現象深入到內部實質,知道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再用對邊分別相等的四根木條,釘成活動的四邊形作教具,進行演示:先把它拉成平行四邊形,學生說出是什么圖形后,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銳角向相反方向拉動,使學生觀察圖形雖然在變化,但仍然是平行四邊形;然后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鈍角向相反方向拉動,引導學生發現當四個角都成直角時就成了長方形。接著讓學生想象,如果長方形的長邊縮短到寬一樣長時,又成了什么圖形。一邊演示,一邊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特征和相互關系,并且用語言表述,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至此,學生已經能夠從觀察表面現象發展到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比較牢固地形成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以及它和正方形的聯系和區別,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總之,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概念,而且促進了觀察力的發展。
三 在解題過程中發展觀察能力
解題過程,是學生應用數學概念、公式和定律解答習題,發展解題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和發展觀察能力的過程。在解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數字或式題的特征,圖形和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采取合理的簡捷的方法解答。
例如:計算(1)375×3.2(2)1.7×26+73×2.6+26
引導學生由整體到部分、由粗到細地觀察,即先把整個試題看一下,然后觀察每一步運算和每一個數字特征。如(1)題中375可以分解為125與3的乘積,3.2可以分解為8與0.4的乘積,因此,原式變成(125×8)×(3×0.4)進行簡便運算。(2)題中把73×2.6轉化成7.3×26,進行計算就簡便多了。
在幾何習題中,如果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形的結構特點,將能找到最簡便的解法。如:求左下圖陰影部分的面積,一般學生能用較繁的方法計算,即用(1/4圓-空白三角形)+(正方形-1/4圓)+陰影三角形。但如果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思考,運用割補法(或翻折法)把原圖轉化成右下圖:
則陰影部分就是一個梯形,再讓學生觀察思考梯形的上底和高分別是多少?這樣便找到最簡單的算式:(5+8)×5÷2
解應用題和其他各種類型的習題,同樣是如果學生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便能迅速地抓住習題的本質特征,進行靈活合理的簡便運算。反之,觀察能力弱的學生,不能洞察題目的特征,往往運算方法呆板,速度慢,錯誤多。
由此可見,靈活合理的簡便運算,正確解答各種類型的計算題和應用題,以及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等解題活動,都必須以敏銳的觀察力為基礎,同時又能促進觀察力的發展。
(作者地址: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五一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