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參與保護“非遺”的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命運。學校教育承擔著保護與傳承的歷史責任。國務院關于“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的要求下達五年來,學校傳承音樂遺產的教育得到了加強,但還需要增強“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文化自覺。學校音樂教育要積極推進音樂遺產進課堂,其中關鍵是要培養“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意識,提高教師參與的自覺性和相關素養,并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實現文化自覺的提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引進課堂 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是20世紀九十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文化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自覺,是人類創造性實踐活動的重要特征。自覺指人們對行動的目的及其社會意義有明確而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去服從于活動的目的,并使人能夠尊重事實和客觀規律。文化自覺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與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費老的文化自覺思想,對于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本文從基礎教育角度,就自覺并積極地推動音樂遺產瑰寶進課堂,談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培養“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意識
對于“非遺”保護,學校的任務是以強化保護意識為前提的量力而行的傳承?;A教育階段也應打好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培養“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意識。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在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安徽省行知學校調研時。非常動情地說:“‘非遺傳承的根應該在學校?!苯裉旖邮芰x務教育的孩子們正不失時機地接受“非遺”的普及教育與熏陶,成為“非遺”的樂受者、知音者,他們不同程度地形成各自熱愛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兒時隋結”。無疑,經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未來的“非遺”傳承人也必定產生于其中。這就是“根”的多重含義。根,就是強調基礎,強調從小抓起,強調要深扎在心田里。
從目前已經開展“非遺”傳承的音樂活動情況看,作為展示活動“進校園”的較多,作為培養保護意識而有計劃“進課堂”的較少;活動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聽賞學唱,而往往忽略了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2006年6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及《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要求言簡意賅,指向非常明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基本做法是“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人教材”,并“組織參觀學習活動”。
納入計劃,編人教材,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環節。音樂教材本來也有一部分與“非遺”項目相關的內容。現行的《音樂課程標準》雖然沒有使用“非遺”的術語,但以“弘揚民族音樂與理解多元文化”為基本理念之一,多處闡述“中國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因此,新編教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都有所加強。蘇少版國標音樂教材在編寫和修訂過程中,就比較積極主動地利用“非遺”保護的優秀成果。如除了有層次地安排了京劇的學習內容,還選用了列人世界遺產的昆曲、古琴、蒙古族長調、維吾爾木卡姆和花兒,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富有江蘇地方特色的蘇州評彈、江南絲竹、錫劇、揚劇等適合學生聽賞或演唱的代表作或唱段,并作簡要的介紹,設計傳習活動。
我國的“非遺”十分豐富,總共有87萬項。2006年和2008年國務院公布了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多達1028項,其中與音樂教學相關的音樂類項目也數以百計。參與蘇少版國標音樂教材編寫的老師們認識到,要想讓學生在普通教育階段有所接觸必須有所選擇,首先要考慮項目的代表性,即最“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例如列于世界遺產首批之首的昆曲和稱為國粹的京劇,應該是學習的重點。其次要考慮項目的地方特色,例如列在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蘇州評彈和民間音樂類的江南絲竹。作為主要服務于江蘇的音樂教材,當然要多予關注。昆曲沒有像京劇一樣向全國提出進中小學課堂的要求,目前“昆曲進校園”活動還主要面向高校。而昆曲原生地江蘇要振興昆劇,必須讓全省的孩子們都能盡早感受這一“百戲之祖”的美,結下引以自豪的情結。只要看過小學生表演的《游園》唱段,就能增強“普及”這種“高雅藝術”的信心。然而,如此豐富的遺產,要反映在一套音樂教材里,也是不現實的。就江蘇的音樂類國家級項目而言,既有傳統(民間)音樂、民間歌舞,又有曲藝和戲曲,還有與音樂相關的民俗活動。因此除了“編人教材”,還要倡導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活動”。如連云港市正在逐步推進當地“國寶”海州五大宮調進課堂,如果各地都能這樣動起來,局面就多樣而生動活潑了。第三要充分考慮可行性,選擇的項目、樣品數量要得當,進課堂應以欣賞為主、適當學唱。以欣賞為主,有利于發揮“非遺”的感染力,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果從學唱出發,就往往有所局限。考慮孩子學唱京劇就只選“西皮流水”,顯然是有些片面的。課內外學習應結合起來?!锻ㄖ诽岢觥敖M織參觀學習活動”非常必要。實際上“進課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走進“非遺”的活動空間,為培養“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自覺”打下一點感性體驗和認識的基礎。連云港市組織海州五大宮調進課堂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通過多種形式接觸代表作品,讓學生從小知道家鄉有此國寶;對聽賞有興趣、能識辨,還能哼上幾段或幾句;一部分學生還樂于參與課外的傳習與展示活動。”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結合起來,應該是在學校開展“非遺”傳承教育必須堅持的原則。要通過由淺人深的教育積累,讓學生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種教育重在滲透,應以“非遺”展示的感染為載體,力避空泛的說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二、提高教師參與的自覺性和相關素養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比绻劢沟皆趯W校音樂教學中的“非遺”傳承上,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應當肯定。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較前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音樂師范教育基本上是舶來的體系,盡管改革中有加強“音樂母語教育”的呼吁,但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仍然薄弱。一線音樂教師要擔當起普及性的傳承教學任務,需要參加專項培訓。如,為推動京劇進課堂,教育部組織了全國性的教學骨干培訓,我省也組織了較大規模的骨干培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京劇藝術家黃孝慈一行在省內的“上門送教”之舉感動了許多人。連云港市連續兩年利用暑期舉辦的海州五大宮調專題培訓,使瀕臨絕響的五支“宮曲”得以傳承,參訓的幾百名教師不僅入耳人心。而且能上口示范。使“海調進課堂”的開展有了師資的保證。這種做法很值得推廣。近幾年內,我們要結合各地實際,將“非遺”瑰寶的學習,納入省、市音樂教師培訓的內容。
音樂教師有音樂專業教育打下的基礎,再加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利用,接受音樂“非遺”并不很難。常州一中的退休教師秦德祥,發揮專業優勢,花了好幾年功夫搜集整理的“常州吟誦”,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在各地“非遺”的挖掘中,還有很多老師參與其中。而《通知》要求落實的遲緩,問題在于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轉變。
要縮短情感距離,首先還是要解決認識問題。因此,對教師的培訓,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相關文獻中的這樣幾個觀點應反復灌輸: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只有教師“理解”了,才能引導學生“喜愛”。只有教師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當然,同時還需要掌握將美傳達給學生以及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創設審美的藝術氛圍的本領。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文化背景,音樂教師還需要提高綜合的文化修養。音樂教師需要熟悉音樂的“母語”。呂叔湘先生認為母語能力的差別主要在語匯的掌握,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要重視音樂“母語語匯”的積累,這是在教學活動中繼承與創造的源頭活水。
三、以課題研究實現文化自覺的提升
“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時,才能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并永久傳承。”這是溫家寶總理在上海世博高峰論壇上講的話。 將“非遺”保護的認識提升到自覺的高度,也就是要“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這種“上升”離不開科學的研究。落實《通知》對學校的要求,是“非遺”保護系統工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創此項工作的新局面,非常需要在總結前幾年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深入的科學的研究。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研究機構,不僅要將“非遺”進校園、進課堂納入研究的課題規劃,還要為廣大音樂教師架設積極參與的平臺。
教育科研規劃的課題指南中,已經列入了和“非遺”保護與傳承相關的內容。在“十二五”期間,要有新的開拓,要加強課題的組織與指導。首先要鼓勵音樂教師積極參與“非遺”項目本體的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深化對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識,才能提升“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更加珍視這些瑰寶。其次要積極探索學校開展“非遺”傳承的策略和途徑。不能光圖門面熱鬧,而是要把這種實踐探索當作研究課題來做,使這項工作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第三要慎重研究傳承中的開發利用和創新,防止傳承的異化和商業化的過度開發。要使學校的傳承教育始終體現“保護”的要旨。
“非遺”保護是多層級的系統。僅從音樂角度看,我省擁有昆曲和古琴藝術兩項世界遺產,都屬于高文化含量的“高雅”藝術,應該作為我省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各級學校要讓更多的孩子盡早地接受“人文江蘇”優秀傳統的浸染。國家級的保護項目,除了蘇州玄妙觀和常州無錫的道教音樂屬于宗教性質,應慎重對待,其他戲曲、曲藝、民間音樂舞蹈等眾多項目都可以因地制宜地讓學生接受不同程度的保護性傳承學習。教學活動的容量有限。這兩級項目,其傳承價值已得到相當權威的肯定,應該優先采用,同時也要努力體現地方特色。把音樂教師發動起來,能合成的能量是很大的。下一個五年,我們要力爭在推進“京劇和地方戲曲進課堂”的同時,積極主動地以課題研究推進和拓展“非遺”進校園的探索與實驗。要在全省合理布點,開拓成片的“試驗田”。如我省的虞山、廣陵、金陵、梅庵等琴派都是世界遺產“古琴藝術”的組成部分。古琴難學,如今的孩子學古箏的多。但這些古老琴派的藝術總得后繼有人。如果常熟、揚州、南京、鎮江有學校創造條件,從小抓起,就是一項很實際的工作。比較容易普及的是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如國家保護項目高郵民歌、高淳和邳縣的竹馬,都是比較“群眾性”的。最基礎的還是民歌,民歌的學習是“音樂母語”的啟蒙教育。調查問卷中,“列舉你所知道的音樂類‘非遺’項目”,答案最多的竟是《茉莉花》,這很值得我們深思。江蘇明清以來,俗曲小調曾興于大江南北。經初步研究,已列入國家級項目的揚州清曲、南京白局、海州五大宮調,以及上世紀還在傳唱的江南牌子曲,不管屬于曲種還是歌種,列入何種保護級別,它們“共同擁有”的就是在蘇南蘇北流行的小調民歌,并且有脈絡尋找它們的流變以及傳播所產生的全國性影響。如果要界定“江蘇民歌”這一概念,其外延離不開這些共同擁有的基本曲調。當然,高郵民歌中還有與之對應的山歌。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非遺”的傳承又不限于作為“傳承單位”的市縣。
總的來說,音樂遺產瑰寶進課堂,還應該有多課題專門的具體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加有助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助于實現文化自覺的提升。為此,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有許多切實的服務工作要做,如組織多課題的立項和交流,并為成果的展示搭建平臺。
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積極推動音樂遺產瑰寶進課堂,這是時代賦予每一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們更需要強調自覺。有了這個自覺性,我們就會發現民族文化的巨大價值,進一步增強富民強國的自信心,同時也給我們的孩子,給我們的社會,創造一個底蘊雄厚、積極向上、和諧美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
3 費宗惠、張榮華編,《費孝通論文化自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4 朱文章,《增強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