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傳遞的過程,要成功地完成這個過程,就必須有一定的信息差。開展有效的含有“信息差”的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交流,真正發揮英語的交際功能。然而在教師們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并絞盡腦汁在自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努力設置信息差,試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英語交際的時候,殊不知往往走進了信息差設置的“誤區”,從而使所謂的“信息差”只停留于表面或僅成為一種形式而已。
[誤區一]“蜻蜓點水”,忽視信息差的有效性,學生不想說。
[案例1]一位教師在教學4A Unit 9What’s the matter?一課時,為了設置“信息差”導人新課:What’s the matter?I’m tired,時,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T:Let’s do some exercise,0k?
Ss:OK。
T:Boys and girls,can you do like thistwenty times?(教師做了一個高抬腿動作)
Ss:Yes,We can,(學生興奮地回答)
T:One’two’start
Ss:(學生開始做高抬腿的動作,一會兒工夫就結束了。)
T:(教師感覺時機已到)What’s the matter?(連續問了兩遍,學生猜測不出老師在問什么,一點反應都沒有。教師有點著急,然后自己裝作疲倦狀)I’m tired,Are youtired9
Ss:(這時有幾位學生領悟到老師想讓自己說什么,所以配合老師說道)Yes.
T:(教師感覺自己似乎啟發成功了,便開始了:What’s the matter?I’m tired,的教學,領學生讀和操練新句型。)
案例1中,授課教師的本意是讓學生通過做運動,使學生感覺累了,從而形成信息差,讓學生來表達自己的切身體驗。而教師卻沒有考慮到,學生就做了二十下高抬腿,有些學生動作又不標準,所以根本不感覺累,這只是教師為了教學的需要強加給學生的感受,教師設置的“信息差”只是“蜻蜓點水”,所以學生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表達的欲望呢?還怎么來傳遞信息呢?雖然最后在教師的一再啟發下,學生領悟到老師想讓自己說什么,而且竭力地去附和老師,但這是學生自己真的想表達的感受嗎?
[案例刷新1]聽完案例1這節課后,剛好我也要上同一課,也許是旁觀者清吧,我這樣設計了我的課堂。
T:Let’s do some exercise,Ok?
Ss:OK
T:Boys and girls,can you do like this twenty times?(我做了一個標準的高抬腿動作)
Ss:Yes,Wc can,(學生興奮地回答)
T:One,two,start,(要求學生動作要標準。)
S。:(學生開始做高抬腿的動作,一會兒工夫就結束了。)
T:Shah Wc do like this again?Can you?
Ss:Of course,(學生繼續做了二十下標準的高抬腿)
T:(直到發現學生累了為止,但還是故意為難學生)ShMl Wc do it again?
Ss:(學生連忙說)No,No,No,
T:(我發現時機已到,便假裝疑惑地問道)What’。the matter?
Ss:I’m very very tired,(學生很快心領神會地知道我問的是什么,而且爭著回答我的問題,表達自己此時的感受。)
案例刷新1看上去和案例l的教學過程非常相似,但區別就在于教師舍得花時間,不斷讓學生做運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疲憊的感覺,而教師自己卻假裝意識不到,繼續“為難”學生,這時反而是學生迫不及待地說累了,以提醒老師別再繼續了。教師抓住這個契機拋出本課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學生很容易理解老師的意思,并急切地告訴老師:I’m tired,這樣的教學如行云流水,真實自然。這才是學生通過體驗真正想說的。
[反思廣英語教學最重要的還不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的準確性,而是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了解別人的信息。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要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其實以上兩位教師都意識到了這點,并都知道制造信息差來提高學生交流的興趣和需要。但案例1中教師沒能把設置信息差落到實處,只是走過場而已,蜻蜓點水。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設置信息差的意識和環節,還要考慮到信息差設置的有效性。
[誤區二廣無的放矢”,忽視信息差的目標性,學生不會說。
[案例2]借用以上案例,在3BUnit2Yes or no的公開教學中,執教者是這樣制造“信息差”來進行教學的:
T: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Ss:Great!(學生非常開心)
T: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bag?You should askmc:Is that a…?Ok?
SS:Ok!
S1:Is that a pencil?
T:No,it isn’t,
S2:Is that a ruler?
Ss:(幾位學生都沒猜對,幾乎沒人舉手了)
T:(教師也開始著急起來了,但只是在不斷地重復)What’s in my hand?What’s in my hand?
案例2中教師也知道要設置信息差來和學生開展真實的語言交流,所以帶來了一個裝水果的包,用猜謎的方法來制造信息差,從而避免明知故問的現象,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事與愿違,學生本來得知要做游戲是非常開心的,課堂的氣氛也頓時活躍起來??墒菍W生在漫無目的的猜測中,層層受阻,根本不知道從哪方面去猜,興趣也漸漸減退了,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沉悶下來。這主要是教師在設置信息差的時候沒能把握住“度”,所以讓學生有無的放矢的感覺,不知道如何去猜,不會猜。
[案例刷新2]對于案例2中的教學內容,筆者做了這樣的調整和嘗試:
T: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Ss:Great!(學生非常開心)
T: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bag?You can usethis sentence to ask:Is that a…?Ok?
Ss:Ok!
T:They’rc something to eat。
S1:Is that a cake?
T:No,it isn’t,
S2:Is that a pie?
T:No,it isn’t,
T:(在學生猜測不出來的時候)They’rc somethingon the tree。
S2:(學生頓時又活躍起來)Is that an orange?
T:No,it isn’t。
S3:Is that a pear?
T:No,it isn’t。(教師提示)It’s yeHow。
S4:Is that a banana?(學生把握十足地猜到。)
T:Yes,it is。
在案例刷新2中,教師讓學生猜包里有什么的時候,比案例2多加了一句提示:They’re something to eat,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使學生有了猜測的范圍,不會感到像在大海里撈針,不知從何猜起。而案例2中沒給任何提示,學生不知道是吃的、用的、玩的,還是其他什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不是學生不想說,而是學生不會說。在教師給予學生“吃的”范圍之后,學生猜了很多食品類的單詞,都沒能猜對,在學生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教師又給了一句提示:They’‘re something on the tree,學生立刻又有了信心,猜是桔子,梨……教師又給予顏色的提示,學生一下子跳起來就猜到了。在反反復復的由興奮到沮喪、再到興奮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來之不易的成功感。其實,教師在不斷縮小范圍的同時,也是跟學生在進行一個很好的交際過程,體現了語言的交際作用,而且給予范圍的猜,有時也起到一個復習的針對性作用。比如在教學4AWhat’s the matter?一課時,需要對食物類、服裝類詞匯等進行復習,如果也采用這種猜謎的游戲來制造信息差的話,就要給予一定的猜測范圍,因為復習是要為本課的教學服務的,你不給予范圍的話,學生就有可能猜到其余各個領域,猜測過程中使用的詞匯與本課的內容完全脫節,起不到針對性的復習作用。
[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能注重信息差的設置,這本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理念,借助信息差引發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內驅力,盡可能地使學生的語言交際活動真實、有意義而又富有情趣,使英語學習表現出真實性、生動性和創造性。但如果像案例2中的教師那樣,這樣的“信息差”實在“差”得也太多了。學生在這樣的信息差下,交際的內驅力也會慢慢消耗殆盡。只有“輕輕一躍而后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堂充滿懸念和挑戰,使學生樂于嘗試并有機會在其中體驗成功。也就是說,在設置信息差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只有把握好了信息差的“度”,才能使我們設置的活動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誤區三廣故弄玄虛”,忽視信息差的真實性,學生不愛說。
[案例3]一位教師在教學4A Unit3 A purse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T:(把自己的錄音磁帶當著學生的面放到英語書里)Boys and girls,lc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Ok?
SS:Ok。
T:(假裝找不到磁帶)Where’s my tape?I can’t findmy tape。
Ss:It’s on your desk,
T:Oh,lct me see,Yes。Here it is,Thank you。
S1:Not at址l。
T:(教師讓學生二人用同樣的方法,把自己的物品當著同桌的面拿了放到別處,再進行以上句型的操練)
S。:(學生立刻機械性地操練起來)
在此案例中,教師也知道要設置信息差來進行英語交際,但他卻沒意識到這樣的設置方法只是“故弄玄虛”,缺少了一種真實性,是沒有意義的交流,滿以為自己把磁帶放到學生看不到的地方好像就是設置了信息差,這樣的一問一答就是真實的。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他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細節,就是當著學生的面把磁帶藏起來再去問,從而使信息差如同虛設,走過場而已。學生的參與熱情也不高,只是例行公事一樣回答老師的問題,一點都沒有內心的好奇:老師的磁帶到底在哪里呢?
[案例刷新3]對于案例3,我們不妨這樣改進。
T:(教師課前就把磁帶放在英語書里)Boys andgirls,1c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Ok?
Ss:Ok,
T:(假裝找不到磁帶)Where’s my tape?I can’t findmy tape,
S。:(學生立刻好奇地站起來朝教師的桌上看)
S1:It’s in your desk。
T:Let me see,No,it isn’t,Thank you。
S2:It’s in your bag。
T:Let me see,No,it isn’t,Thank you,Where’s mytape?(不斷重復這句話,并假裝繼續在找)Boys andgirls,eaR you help me?
S。:(學生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要上來幫教師找)
T:Zhang zhen,please。
S3:(快步跑上講臺幫教師找)Oh,it’s i。yourEnglish book,(學生找到了,異常興奮)
T:Thank you very much。
S3:Not at all。
以上兩個案例看來非常相似,都是把物品先藏起來,再教學新句型:Where’。my……?n’。……區別就在于藏物品的時間。案例3是當著學生面藏的,而案例刷新3中是在課前就把物品藏好了,看似小小的一個區別,卻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案例3“故弄玄虛”,實質上還是明知故問,而案例刷新3中是學生在信息差真正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真實交際,是學生帶有感情色彩的交流。學生非常愛說,而不是機械的一問一答,完成任務而已。
[反思]教師在設置信息差的過程中要避免“故弄玄虛”,使信息差的設置失真,重新回到“明知故問”的老路上去,繼而影響學生提問和回答的欲望,使整個交際失去了生命力。課堂缺乏真實交際往往導致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導致學生逐漸對語言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設置信息差的同時要注意交際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