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學者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即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文學作品也必然存在著某種“不變的語法”,每篇課文在其布局謀篇上也都有一定的特點。文本細讀,“結構”是一個不容小覷的“點”.它是作者對主題和材料深刻認識的外在結果,是體現作者構思的一種手段。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如果能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結構,就會對文本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文本的解讀也就會更大氣。
《安塞腰鼓》是一篇讓人怦然心動的課文,處處是佳句,處處有風景。但讓你無從下手,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覺得怎么讀都無法讓學生體會攝魂奪魄的力量。然而細細品讀,從讀者、教者、學習者的角度細細品讀,發現全文整體布局為“靜——動——靜”。在“動”這個主體里又用“好一個安塞腰鼓”為線索貫穿始終。文章開頭布置了一個安靜的場景——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呆呆”一詞,通過擬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寫到極致,為下文它的震天動地埋下伏筆.同時“呆呆”也將高梁地里這群茂騰騰的莊稼漢的淳樸、實在體現了出來。此處的“靜”與結尾處“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遙相呼應,一靜一動,在動靜的輝映下,通過聲響效果渲染了腰鼓敲擊時那種震耳欲聾的熱鬧和震撼之力。
教師細讀文本,了解了“靜——動——靜”的結構,才能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文章的結構千變萬化.但都必然會圍繞文章的中心展開。因此,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從開頭到結尾,時刻都要緊扣主題進行分析、感悟,要建立起文章各部分的互相聯系及具體演變,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主題。教師在教學前靜心揣摩文本結構,教學中才能凸顯文本的主干,課堂也就會變得疏密有致、駕輕就熟。
引導學生品讀細節,它看似平常簡單,卻蘊含著智慧的光芒和深厚的底蘊。品讀細節,也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準,折射著教師的教學思想。上乘的教學,必定是把細節做好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