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什么是一堂好課”的追問,我們通常是各執一詞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我以為目前存在著這樣的教學常態:
常態一:唯本——教教材所有的內容。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教材便是教學內容的全部。在既定的教材面前,教師習慣考慮的是怎么教,怎樣將教材中所蘊含的一切可教學因素,大到內容理解、情感熏陶,小到字詞書寫、標點使用,全都疏而不漏地傳授給學生。在這里,教學內容走向了泛化。
常態二:唯我——教教者喜歡的內容。由于現有的語文教材很少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加之部分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資源開發的片面理解,從而出現了又一極端現象:教師忽略教材,甚至將教材無情拋棄,以個人的價值判斷創生出“合宜的內容”,并將它在課堂上作為公共知識傳播給學生。在這里,教學內容走向了異化。
常態三:唯他——教“教參”規定的內容。在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看來,編“教參”是不得已而為之,旨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底線。然而,回到教育現場,我們看到的是教師視“教參”為寶典,閱讀“教參”甚至先行于閱讀教材,無視學生需要,缺失獨到見解,不加選擇地將“教參”中的目標要求、教學建議等無條件照搬。在這里,教學內容走向了僵化。
正是如此“常態”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高負。并使之長久以來一直處在被批判、被質疑的風口浪尖。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比如:語文課程目標的導向不清,語文課程內容的研究機制滯后,語文教材內容的隨意性過大等。然而,歸根結底,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與對同行的教學觀察來看,語文課程理論的缺失,語文教材研究中若干術語的混淆等都直接狹隘了教師的“專業”視野,使得語文教學在起始處(即教學內容的選擇)便偏離了方向。
那么,如何來確定教學內容呢?課程專家王榮生教授指出:“合宜的教學內容是好課的底線?!彼J為,“教學方法受制于教學內容,‘怎么教’是服務于‘教什么’的?!蓖鯓s生教授強調,我國的語文教材向來以“文選型”為主流。根據選文的不同性質可以將教材分為“定篇”(以“本”為本習得課程內容)、“例文”(以“本”為媒介習得課程內容)、“樣本”(以“本”為憑借現場生成課程內容)、“用件”(以“本”為材料觸發語文活動)。由此可見,確認選文類型是確認教學內容的基礎。也是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鑒于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粗淺的嘗試與思考,下面僅以“例文”的教學為例加以具體闡述。
所謂的“用課文作例子”,其實就是將選文限定在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點來組織教學,讓這個“側面”或是“點”成為學習的例子。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課文主要是說明‘共同的法則’和‘共通的樣式’的‘例子’(例文)?!睆倪@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教材更多地是用來作例子的。是為孩子們語文能力與課程素養的發展提供“源頭活水”的。
策略一:品評比照,釀“文字”這壇酒。
《田園詩情》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間描摹出了荷蘭寧靜自然的獨特風情。對語言的鑒賞當是本篇“例文”的主旨。
[片段]
1 品味寧靜。
師:同學們,再次品味課文的5、6自然段,哪些詞語勾勒出了牧場傍晚的寧靜?
生:嚴肅沉默、偶爾、一片寂靜、誰都不、也沒有、默默無言、微弱的光芒……
(隨著學生的交流,老師將重點詞語一一寫在黑板上。)
師:如果讓你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些詞語給你的感覺,你會選什么?
2 感受熱鬧。
師:有位哲人說:“文字是生命的酒。”不同的文字釀出不同的酒。再來回憶一下,在這本書上。哪些課文中的文字營造出了全然不同的熱鬧、熱烈的畫面呢?
生:《天安門廣場》、《虎門銷煙》……
(學生交流課文及文中相關詞語,老師同樣擇詞一一板書。)
師:辨析著、欣賞著,你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了嗎?只有用上合適的詞語,才能描繪出我們想要表達的畫面、情感,這個過程就叫“斟詞酌句”。
3 “我”的寧靜與熱鬧。
師:回憶一下,什么時候你也感受過一份別樣的寧靜,或是特別的熱鬧?
(學生交流之后,開始動筆書寫。)
趙佳盈:
夏夜,是光的夜。
滿天的星星閃爍著弱的光,靜靜地躺在天的懷抱里。月,彎彎的,暗暗的。螢火蟲跑前跑后,像活潑的孩子。
……
[思考]文章是用語言寫成的。“每一個詞都布滿歷史的腳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彼裕暤米衷~的正確表達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上述片段中,學生從多個相關“例子”中品評文字,在對文字色彩、風格的不斷觸摸中形成認知,學習斟詞酌句,最終內化為語文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只是教材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只要該片段足以說明問題。比如就品味語言而言,結合不同的“選文”特點可以從多角度作“例”,包括理解字詞的準確含義,學習詞語的搭配規律,感受文章的語言環境等。
策略二:歸納遷移,謀“篇章”這盤棋。
學會謀篇布局顯然也是語文課程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蘇教版中結構明晰、起承有致的選文也不少,都可以用作構段謀篇的例子。只是在進行歸納遷移時,不要一味地生硬搬套,要重視學生情感的參與,要提供某個“具體的事實”。下面以《維生素C的故事》為例,談談如何潛移默化地實現遷移。
[片段]
1 理清脈絡。
隨著“海上兇神”這一怪病的降臨,哥倫布的心情是如何隨之起伏的呢?請你邊讀課文邊找到相應的詞句,圈畫出來。
交流、板書:十分沉重——噙淚點頭——越發沉重——又驚又喜
2 深入感悟。
十分沉重:望著茫茫的海水,哥倫布想……
噙淚點頭:船調頭離開荒島,哥倫布……(神情如何?舉止如何?)
越發沉重:船離荒島越來越近了,哥倫布心潮起伏
又驚又喜:哥倫布驚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同時引導關注標點)
(學生在每一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處停留,在探究其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聯想,想象他此刻的心理活動、神情舉止等,并在書上寫下來。)
3 回顧小結。
這個片段以人物的心情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描寫細膩,既讓我們清晰地窺見了人物的內心,也讓我們更好地感受了人物的品質。其中,通過合理的補充,我們也知道了,心理活動既可以直接寫出想法,也可以從人物的言行舉止、標點符號間洞見。
4 拓展延伸。
打開你的回憶之門,你是否經歷過什么事也曾讓你的心情一波三折過呢?
[思考]這節課上,我和孩子們始終圍繞“心情”這條主線,先是理解、分析、總結,進而遷移向自身的經歷,試著進行片段創造。孩子們既在文字間游弋,更在文字后習得。課堂少有隨心所欲的夸夸其談,也無“別有用心”的思想熏陶,只是純粹地走向“語文”的一隅,最終自然地創生出屬于自己的作品。西方目標學研究專家安德森指出,一個“合適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有彈性的、集中的、連續的”。這個“合適的目標”指向的就是“學什么”。一旦將教學內容鎖定在篇章的構架時,課堂上的所有行為便都該指向于選文脈絡,以及實現脈絡的內容的探究,這一探究過程是具體深入的,又是環環相扣的。
當然,語文知識的內容何其多,什么記敘方法、描寫方法、說明方法、議論方法、修辭手法、語法等等,因此,作為“例文”教學的內容選擇與策略探究是無法窮盡的。然而現在的問題是,諸多老師并沒有理解“例文”的作用,也不知道“例文”在“例”什么,于是,以“篇”代“例”、以“面”蓋“點”成了教學的普遍現象。
最后,筆者還想說的是,教學內容的合適與否,教材使用的得當與否,教學效果的滿意與否,都需要教學評價來檢驗,或者說是學生的學習結果來檢驗。然而,人的多樣性,語文素養提升的復雜性,檢測目標的模糊性等都使得教學評價走向了困境,成為了課程研究領域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