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初春時節。射陽縣小學整修一新,似乎格外的美麗。就在此時此地,鹽城市進入新課程改革之后的首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評活動拉開了序幕。來自全市各地的青年“才俊”齊聚黃海之濱,將共同演奏一曲鹽城新課改的“春之曲”。
參加本次展評活動的選手都是經過層層選拔上來的,其中不乏熟悉的老面孔,不乏名校的新秀。在各縣(市、區)、市直學校上報的參評教師名冊中,“秦嶺”“建湖縣上岡小學”這幾個字跳人了我的眼簾。令我詫異萬分:一位農村小學的青年教師何以走到市賽的舞臺?我熱切地期待著。
那次活動雖已過去近十個年頭,但秦老師執教的那節課,至今還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里。他當時上的是人教版《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課堂上,他先以一段舒緩的音樂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然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再帶著問題走進文本研讀、交流、感悟,整節課自然流暢,清晰簡潔,學生活動與教師引導相得益彰,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自然融合……給在場觀摩的300多位教師有“人在課堂,如沐春風”之感。秦老師的這節課,對當時教師滿堂講的沉悶課堂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也為剛剛啟動的新課程改革開了一個好頭。最終,他的這節課被專家評委組給了這樣的評價——“是一節毫無爭議的好課”。作為小語教研員的我當時十分興奮,也頓覺眼前一亮,從此,我與這位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師成了好朋友。
可以說,秦老師的成功是一次偶然,是新課程改革解放了課堂,激發了一線教師無限的創造力;當然,這樣的成功更應該是一種必然。當我進一步了解秦老師后,我得知,當時他非常的年輕,工作還沒幾年,卻先后在縣、鎮活動中執教過30多節公開課;他雖在鄉村小學任教,但不甘寂寞,有想法,有追求。在與他的接觸、交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鐘情教育、用心實踐的師者。
說真的,我很敬佩這樣的年輕教師。作為教研員,應當多為他們搭建鍛煉、實踐的平臺,讓他們更快、更好地發展。之后,我先后推薦他參加了江蘇省首屆青年教師蘇教版語文閱讀教學大賽、全國第三屆蘇教版教材課堂教學大賽,邀請他在鹽城市“新課程,新課堂”巡回宣講活動、“與新課程同行”主題沙龍活動中執教示范課,指導他在省小語特級教師論壇活動、省“教海探航”頒獎活動中執教研討課。一次又一次的磨課,讓他進步很快,收獲也很大。隨后,我又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次上課,都要有創意、新意。盡管課堂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極易造成創造激情的淡化,但他卻始終對課堂教學充滿新鮮感,用激情與理性編織自己的教學風格。記得他上《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為了找到更為翔實、準確的資料,那年的中秋節,他專門乘車到阿炳的家鄉,走訪文中所描述的“天下第二泉”,去無錫電視臺找關于阿炳的音像資料,去無錫圖書館查阿炳生平資料,還找當地的老人了解當年阿炳的賣藝生活……為了能與阿炳走得再近些,他還拜訪了當地許多音樂人。有一位對二胡頗有研究的金之余老先生很是熱心,不但帶領他感悟音樂,還指出后人演奏的《二泉映月》與阿炳的演奏之間的區別,為此還專門錄制一盒《二泉映月》磁帶送給他上課時用。秦老師對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所錘煉的品質確實讓人敬佩,這也是許多青年教師所缺乏的。
與所有教師一樣,秦老師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反思,但他有一點難能可貴,就是給反思以特有的深刻性,并變成了學習與生活的習慣,努力將反思與實踐結合起來,成為“反思性實踐家”。在與他的交往中,我發現他把自己成長的核心因素確定為“通過反思的方式改變教育生活”,而且認為,最有效的反思方式就是以文字為媒介,以課堂教學為反思內容,通過“課堂紀實+理性思考”的形式,一點一滴地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實踐,既給日漸貧瘠的心靈以豐富溫暖的慰藉,又給平淡無奇的日子以清新亮麗的感動。大家都知道,我省的“教海探航”征文是當前小學界最具權威的論文賽事,哪怕獲個三等獎都會感到無上的榮光。在這項賽事上,秦老師可以稱得上是“老水手”了,而且成果豐碩,2009年還獲得“杰出水手獎”的稱號。其實,他每一次“探航”都是對其教育實踐的一次理性反思,都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一次深度追問,而讓我深感榮幸的是他每一次“探航”論文的成稿,我都是第一位讀者。《讓學生享受作文》是2005年的論文,記錄的是他參與市級課題《“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的實踐過程,其間不僅有他指導策略的智慧選擇與積極踐行,還有對作文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更有他自己對作文教學的切身感悟。讀著他筆下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那顆怦然跳動著的心,是他那豐富而開放的心靈世界,更是他不懈追求的足跡。2006年,我邀請他參加由我主持的省重點課題《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與探索》的研究工作。他欣然接受,還主動承擔了子課題《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任務,著力研究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問題。三年多的時間,他從小學生閱讀心理、課外閱讀指導模式等諸多方面作了探索研究,通過豐富閱讀內容、創新組織形式、改進評價方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建構合理的課外閱讀模式,多維引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種學習習慣,一種思維常態,一種生活需求。教育研究讓他學會用研究的眼睛觀察身邊的教育現象,讓他學會了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去瞭望兒童的未來,也讓他過上了有智慧的教育生活。
其實,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心靈之旅,但秦老師認為“只要不停地行走,就能尋找到‘心’的歸宿”。如今,他已成長為一名市級學科帶頭人。我深信,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他只要能堅守小學語文教育,以一顆平常心讀書、思考和實踐,以開放的心態突破自我,大膽前行,奇跡定會在前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