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學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唯有向教材不斷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才能培養出適應新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學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語言源自于生活,脫離實際生活的英語學習是不真實的。在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創設更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手段的生活化以及教學環境的生活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為學生提供樂學、善學的環境,努力構建“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橋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合理想象促關聯
合理想象可以促進教材與生活的關聯,使學生更加樂于接受和學習,也更適應于不斷發展的教學需求。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譯林版,下同)Let's go by by taxi一課的核心教學內容是“邀請別人外出”。主要學習地點類和交通類單詞。機械的操練和反復無意義的強化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降低教學效果。借世博之東風,我在教學中引進了“海寶”這一形象一一拉近了學生與世博會的距離,拉近了教材與時下熱門話題的距離。又如,5A Review and Check是一節復習課,我將“阿拉丁神燈”的故事融人“講練結合”式的傳統教學,有效地擺脫了復習課枯燥乏味的固有形象,拉近了教材與學生興趣的距離。我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低、中年級學生所喜歡的動畫形象,高年級學生欣賞的影視、體育明星引進課堂。師生距離近了,學習也變得更加容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傳統的課堂更富生活氣息。
二、巧妙結合促興趣
生活與書本的巧妙結合可以不斷地給學習注入新鮮的事物和青春的活力,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巧”在內容不多不少,不高不低;“妙”在環節自然、恰當,不做作。將生活真正融入學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和生活經驗,又能有效促進新內容的認知。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共有20多個人物形象,除了明顯的外貌特點以外,他們各自也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需要師生在教學中細細體會與了解:大衛雖然臉上有麻點,但很討喜;南希既漂亮,又有禮貌;楊玲愛漂亮,更愛炫耀;雙胞胎蘇海和蘇洋熱心、愛幫助人;王彬總是彬彬有禮……“海寶南京二日游”的任務設計就是基于以上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將目標知識點與之巧妙結合:因為舟車勞累,來到南京后的海寶又渴又餓,于是南希與大衛兄妹帶他步行去火車站附近的超市買東西;當晚,因為水土不服和暴飲暴食,海寶感覺到肚子疼,于是蘇海和蘇洋趕緊打車帶他到了醫院:次日,康復后的海寶在王彬的帶領下,參觀了南京圖書館和劇院:下午,大家一起來到祿口機場為海寶送行,因為他還有一個任務,邀請美國友人米奇老鼠參加世博會。美國之行中,學生與海寶一同學習了使用\"Is this…br…?”句型詢問去迪斯尼的交通工具,學會了用\"Shall Wc…bY…?”來邀請米奇赴滬。整節課的情境設置合情合理,與教材和生活的關聯度高。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在情境中記憶,學習過程有趣、有效。

三、有機串聯促積累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累積的過程。教師將整個單元,甚至整冊書的語言知識有機串聯。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和建構,有利于激發更多的學習樂趣。
在“海寶的南京和美國游”之前,我就提前設下了一個懸念,即第一課時結束時。我問“大衛和南希從劇院出來后,接到了一個電話,會是誰打來的呢?謎底將在下一節課中揭曉”。在第二課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海寶產生了深厚的友誼,我又趁機號召他們計劃一次上海之行。在第三課時中,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前兩課所學的知識編對話和表演,向我展示他們上海之行的計劃,競爭“旅游基金”。海寶的形象貫穿整個單元學習的始終,每節課的情境設置不僅“承上”還能“啟下”,保證了教學的流暢性和學生思維的連貫性。
復習課往往內容多,任務重。創設一個充實的語言交際環境,在情境中將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合理串聯,可使重點層層遞進,難點步步突破,有利于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幫助阿拉丁找神燈”的任務滲入了本學期多個重要的語言點:談論學校、游樂場及家庭設施;談論能力;描述和詢問當前事件或活動;辨認形狀等;“借神燈許愿”滲入了“擁有什么”這一句型的復習中,啟迪學生已經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更應該珍惜學習的環境,升華了情感的體驗。借動畫世界的奇妙與無所不及,完成教學中看似無關、無趣的知識串聯,學生的每一次“通關”都會激起更高漲的學習熱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復習的任務。
當然,在串聯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 把握好分課時的重點內容和次要內容:2 關注各課時之間學習內容的聯系:3 注重串聯的自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