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課改進入了“再出發”階段,“回到原點想問題,關注本質想設計”已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共識,“以學定教”的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3月,由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丁建強、卞惠石共同領銜的海門市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提出了“‘學導式’數學教學”的鮮明主張。何謂“學導式”數學教學?本文試結合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認識方程”的幾個片段進行分析。
片段一:自主學習初識方程
(學生認識完等式、不等式和明確課題后,多媒體出示以下內容)
1 獨立學習
填——把例2的4個式子填完整。
畫——4個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它后面畫○。
圈——把課本對“方程的定義”圈出來。
寫——試著在自己本子上寫出2個方程。
2 小組交流
第一,校對答案是否正確。
第二,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如:等式一定是方程嗎?方程一定是等式嗎?
教師指名學生讀后,提醒學生按要求自主學習,教師巡回觀察并指導。
[評析廣學導式”數學教學的核心思想是“以學定教”,它強調“學在前,導在后”,即要讓學生先學習起來,而后教師再根據學情組織教學。如何實現先學?一是課前預習,二是課內自習,此處顯然屬于后者。那么如何導學?設計并提供“自主學習單”是重要手段。“自主學習單”作用很大,它包括了導讀、導思、導議三部分,既有個人學習,又有合作學習;問題設計精巧,要求明確,操作性強,對學生初次構建知識體系、自學、自省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
片段二:多樣辨析加深認識
師: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
生:等式可能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師:誰能舉個例子說說?
生:50+50=100是等式,但它卻不是方程。3~--300既是等式,又是方程。
師:大家理解了嗎?我們來玩個游戲,誰來把黑板上所有的等式用一個大圈圈出來?
(被指名的一名女生上臺畫圈,但她把“方程”和“不是方程的等式”分開圈了兩個圈)
師:既然都是等式,我們就畫1個圈。數學追求簡潔,能用“1”表示的就不要用“2”表示了。你能改成一個圈嗎?
師:這兩個圈說明了什么?
生: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但方程一定是等式。
師:的確,在等式中,有一部分是方程;方程是一種特殊的等式。當然,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圈一個更大的圈(師隨手把黑板上所有的式子圈了圈),這個圈里面的全部是——(生齊)式子。下面,讓我們一起做“練一練”第1題,找找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學生練習完,教師組織交流后)
師:大家對這道題有沒有疑問?仔細看看這道題,你能不能發現點什么?這里的方程和我們剛才認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生:剛才未知數是用x表示,這里的未知數有的用y表示。
師:的確如此。一般地,我們把未知數用x表示,不過也可以用y表示,當然,還可以用Z等其他字母表示。
[評析]“通過點撥實現提升,通過質疑引導落實”是“學導式”數學教學的兩種基本策略。該片段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置“畫圈游戲”。將抽象的數學常識變為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讓學生在簡單的圈畫中自覺厘清了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并順勢圈出了“式子”,滲透了集合思想。通過“誰能舉個例子說說?”“能用‘1’表示的就不要用‘2’表示了”等點撥讓學生獲得提升。通過“大家對這道題有沒有疑問?”等質疑使學生加深理解并拓寬了對方程的認識。
片段三:邊練邊習有效建模
(出示“試一試”題,組織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說說圖意,再列出方程)
師:一個是用自己的話來說,一個是用方程來表示,大家有什么感覺?(生齊:簡潔)方程能夠比較簡潔地表達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而且其中有的量是未知數。讓我們再來練習幾道題感受一下。
(學生做“練一練”第3題“看圖列方程”,教師組織交流后)
師:在這里,5x=50可以表示這幅圖的意思。(隱去天平圖)如果還是這個方程“5x=50”,聯系生活,想想我們已學的數學內容,它還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5樣東西50元錢。
師:你說得很好。(多媒體出示:小明買了5支鋼筆,用去50元)這里的x表示什么?
生:x表示一支鋼筆的價錢。
師:誰再來說個例子?
生:5個筆袋共50元。
生:5個小杯子里的水50克……
師:看來,一個方程可以表示出很多種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這樣去想,我們還能說出更多個例子,這些例子都可以用同一個方程5x=50表示。關于方程,我們再來看些內容。
多媒體出示: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計算公式,它們都是方程,只不過是字母比較多。一條條公式,一個個方程,它們就像工具。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評析]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在教者的眼里,方程具有簡潔性、概括性、統一性的美。“試一試”題目教師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圖意,繼而引導學生將日常語言抽象成數學語言“方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方程的簡潔性。讓“5x=50”這一非常一般的方程承載不一般的作用,教師的“如果還是這個方程‘5x=50’,聯系生活,想想我們學習的數學內容,它還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智慧一問激活了學生的想象與原有經驗,不斷豐富和充實這一方程的不同實例,在看似表淺的舉例中有效地演繹了方程的高度概括性,并有機地滲透了建模思想。熟悉的計算公式的呈現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方程的統一美。
片段四:組塊練習有度拓展
(學生做練習一第1~3題,教師巡視指導。講評時,教師搜集了第2題第二小題的三種解法并用實物投影:x=56+60,56+60=x,x-56=60。題目的文字信息是:原有x本書,借出56本。還剩60本。)
師:這三種寫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喜歡最后一種,因為——

師:可能你理解了,但不太好說。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順。(板書:順)原有x本書(師寫:x),借出56本(師寫:-56),還剩60本(師寫:=60)。一般情況下,我們就這樣寫。明白了嗎?
(教師對課堂進行總結評價后)
師:對于今天這節課,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普遍表示沒有)姚老師在想:為什么在數學上把“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么一個稱呼呢?就像我們知道的阿拉伯數字,為什么叫“阿拉伯”數字呢?其實,一個數學名稱的背后。往往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
(多媒體出示: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表示方程時,沒有使用專門的記法來表示未知數,已經知道的數則用通用工具“算籌”來表示。如果是多個方程擺在一起,就排列成了長方形的數字陣。數學家劉徽注釋“方程”時指出:“方”字與數字方陣有密切的關系,而“程”字則指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1859年,我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在翻譯外國著作時,開始將equation(指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翻譯成“方程”,這種稱呼一種沿用至今。)
[評析廣通過練習實現鞏固”也是“學導式”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策略,此處進行的組塊練習的形式是慣用的方法。在這里。教師再次充分演繹了“通過點撥實現提升”。面對學生出現的“x=56+60,56+60=x”兩種仍然停留于算術思路的式子,教師以“順”點撥,清楚地講授,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從算術思維向代數思維過渡。“學導式”數學教學還重視“通過開放實現拓展”,開放性地讓學生提出問題,期待精彩來臨;開放性地補充拓展,讓學生深入內化知識與加深認識。課尾史話《“方程”稱呼的由來》的欣賞沒有為文化而文化的機械,使數學文化之香撲鼻而來,內容貼近兒童,達到了“課結束,趣猶存”的效果。
[總評]綜觀全課,內容鮮活,形式活潑,有度活動,思維活躍,是一節富有活力的課。對方程的認識不求一步到位,遵循了逐步補充、拓展、深化的思路。即:第一步,做足等式。第二步,自學方程,通過獨立學習、小組交流、集體對話,讓學生初識方程。第三步,邊練邊習,通過辨析,讓學生對方程的理解由“未知數x”到“未知數”,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第四步,深入認識,通過說圖意、列方程、舉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方程即模型”。第五步,有度拓展,通過習題講評和數學文化欣賞,讓學生知曉方程的特點和相關歷史。
本課例基本呈現了“學導式”數學教學的特點,即:通過預習實現先學,通過展示實現交流,通過點撥實現提升,通過練習實現鞏固,通過質疑實現落實,通過開放實現拓展。當然,“學導式”數學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教師的教學還應追尋“屬于自己的語言”,教師所追求的“貼近兒童、清新自然、張弛有度、彰顯文化”的教學風格,在本課中已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