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是需要小結或總結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適時、適當、適量的小結或總結,提煉出某些相應的結果或結論。傳統的小結或總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的形成,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學生成長的心理需求,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學生的精神領域。于是,在智慧數學的課堂里,這一不可或缺的教學過程,呈現出“智慧心語”的形式或形態。即:在課堂教學的恰當時機,教師刻意把知識或結論的總結,引向超乎知識、結論的視野,引向生活的積累和智慧的生長,并努力引發學生認識的共鳴。
一、“智慧心語”是貫通知識的點撥之語
小學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表現在:前面知識是后續知識的基礎,后續知識是前面知識的發展和延伸。教師應有意識地把各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塊,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形成認知結構。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四組計算題,前三組分別是整數加減、小數加減、同分母分數加減,第四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學生很快完成了前三組計算,正對第四組感到困惑時,教師提出了以下的系列問題:計算整數加減時,為什么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計算小數加減時,為什么要強調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是什么?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后,教師適時出示“智慧心語”:“在計算加減法時。必須統一計數單位。”那怎樣統一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把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順著這樣的“問題鏈”,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認知活動的內部矛盾。由于教師讓學生合理調用了儲備的知識,促成了學生智慧的生成,造就了課堂的精彩,很自然地流淌出“智慧心語”:“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整數、小數、分數加減的基本道理是一樣的。”當學生自己總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方法后,教師又引領學生回顧本課學習的全部過程,進一步體會知識的來龍去脈,“智慧心語”又一次進發:“在探索某個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往往是從已知領域出發,利用已有的基礎和條件,逐步完成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這樣的教學,不但讓學生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而且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從那里來;不但讓學生知道我們要到哪里去,而且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到那里去,并且知道怎樣到那里去。教師充分利用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一個或若干個已知點,再從這些已知點出發,適時適量地發展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順利地把新知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成為智慧生成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這種方法和思路。不僅表現在數學結論的探索過程,而且可以運用到現實生活的每個方面。這樣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知識的范疇,上升到一種科學認識世界的境界,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財富。
二、“智慧心語”是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語
思維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從哲學角度理解,教育的本質就是“轉識成智”,是引導學生在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中,將客觀的、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個體自身的理性智慧。對學生而言,智慧不是一種知識,而是多種知識的融匯,是將各種認識和實踐貫通,并加以提升。
在“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法”的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的重心放在“為什么要替換”和“怎樣進行替換”上,淡化了替換以后的問題解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策略意識,二是注重對各種替換的方法進行比較,三是注重各種解決問題策略的融合。首先根據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讓學生比較在替換前后,哪些數量發生了變化,哪些數量沒有發生變化,這變和不變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變化規律:再根據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3倍還多20毫升,比較替換前后,杯子總數、溶液總量各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進而分析為什么發生這樣的變化:然后提出大、中、小杯的容量分別是240、180、80毫升,其中大杯和中杯的個數同樣多,3種杯子共10個,共盛溶液1580毫升,3種杯子各多少個?讓學生比較第一次替換后,杯子的個數和杯子的種數發生了什么變化,第二次替換后,杯子的個數和種數有沒有發生變化,溶液的總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綜合運用了列表、畫圖、假設、比較、轉化等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溢出的“智慧心語”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時不僅需要采用某一種策略,而且是多種策略協同發揮作用,各種策略既有各自獨特的功能,相互之間又是相輔相補的。”最后教師讓學生把以上各種形式的替換進行比較,發現其異同,順理成章地生成“智慧心語”:“數學知識系統中有著結構的美和形式多樣統一的美,看似對立,卻又統一。”
學生通過多層次的比較,不但基本掌握了替換的策略,明確了替換這一策略的功能,還認識了替換策略與其他策略的關系,又一次體驗了數學理性思考的魅力,境界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華。情感因素對學生的認識過程起始動、定向、維持、調節等作用,學生情感的升華,就會形成知情交替、知情合一的良好教學環境和心理環境,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層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著積極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智慧心語”是凝結思想的提煉之語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育的靈魂,是傳播數學文化的主要渠道。智慧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相機凝練和相機滲透,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的浸潤,受到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熏陶。
在教學“三角形的按角分類”時,教師首先提供給學生的是若干個大小形態不一的三角形,要求學生根據角的情況,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學生通過研究,發現了這些三角形的根本區別是最大的一個角分別是銳角、直角和鈍角,于是根據這一標準把這些三角形分為3類。這時出示的“智慧心語”是“在認識事物時,我們通常是根據某個標準將事物進行分類。在分類時,要特別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對學生的方法予以肯定。接著教師再要求學生用畫集合圖的方式,表示這3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只要是三角形,都可以在這個圈內找到相應的位置,反過來,一個三角形在按角分時,也不可能既不是銳角三角形,也不是鈍角三角形,還不是直角三角形。另外,教師還通過“有沒有一個三角形既是銳角三角形又是鈍角三角形?”這一問題來滲透集合中有交集、并集等思想,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各種三角形的并列關系,沒有交叉和重疊,使學生加深對集合圈的認識,體味集合的思想,又自然出現了“智慧心語”:“任意一個三角形在按角分類時,必然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這3種三角形中的一種。這3種三角形既是獨立存在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伴發生的。”在后面教學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時,進一步讓學生明晰,三角形的三條邊、三個角既是相互依賴的,又是相互制約的,并重點讓學生體會這種制約關系。這樣又自然地生成了“智慧心語”:“大干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客觀地認識、正確地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其實,“智慧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結論”,“智慧心語”也是一種結論,而且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特殊作用的“結論”,這樣的“結論”給予學生的,是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是人格和人性的塑造,已經涉及學生的精神領域,遠比數學結論的“結論”對學生的發展更加具有作用。
四、“智慧心語”是感悟人生的啟迪之語
數學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基本形式,是人類悠久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努力挖掘數學文化的底蘊,展現數學文化的魅力,發揮數學文化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新課程賦予數學教師的職責。
一位三年級老師在教學“觀察物體”時,不時地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地點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即使從相同的地點觀察同一個物體,由于觀察的視角不同,看到的也有可能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恰當地選擇觀察的位置和角度,可以盡可能多地看到物體的原貌。逐步讓學生悟出這樣的“智慧心語”:“對事物僅僅從某一個方面去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和外部的,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來面目。”這位老師還在這節課的課尾,介紹了“盲人摸象”的成語故事,并出示了兩句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讓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說說自己的理解。在廣泛的交流后,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師不失時機地用“智慧心語”的形式,意味深長地啟迪學生:“我們只有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全面的觀察和細致的研究,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這種思想方法不僅僅運用于數學學習。而且可以運用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人文教育,期待著健全的人格和豐滿的人性,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今后的人生,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概言之,“智慧數學”所提倡的文化教育,從根本上關注的不再僅僅是狹隘的知識,而是包括知識在內的整個文化;“智慧心語”所提倡的數學課堂階段小結或全課總結,不再僅僅是局限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現有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受到包括知識在內的整個文化的熏陶。主張知識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化和生命,使文化教育成為知識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華,使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方法論的搖籃,其目的是使知識真正回歸文化,教育真正回歸人求真、向善、尚美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