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去優雅的國度,無論她的人民多么富足,卻免不了總帶著俗陋、野蠻的氣息……”面對北大章啟群教授的感嘆,作為校長,我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在思考:提起鄉村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疲倦,忙碌,單調,枯燥,似乎是永遠更新不了的關鍵詞。當物欲占據著人們的靈魂,迷亂著人們的內心,在鄉野,如何滋孕出屬于村小的浪漫?如何讓村小有愛,有暖,有希望,讓優雅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努力“變臉”——用優雅擦亮心靈的品位
我始終認為,在經濟拮據的鄉村小學,讓教育擁有一份優雅的幸福,這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使命。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使人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并且使它們因為自己而更美麗。引導教師為愛而美,不是比制度更容易根植于教師心中嗎?鄉村小學沒有錢,但可以以一種優雅的心態生活,所有的老師與校長一起表現美、傳達美,這美就很有規模、很有氣勢了。
我到大許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讓老師“化點淡妝、練點形體、露點微笑、會點外語、學點電腦”;到張集的第一個校長會,我要求“所有校長一律穿西服打領帶出席會議”。這些在當時被笑談為花招的要求,在城市至少不會招致反對,但在一個終日面朝黃土的環境里就變得不可思議。其實這僅僅是一種形式,用這種形式讓教師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脫離土氣、俗氣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穿西服的校長會——“4月6日下午2:00在小學中心校會議室召開全體校長會,來時校長務必穿西服、打領帶,著正裝,鞋锃亮,否則不準參加會議,后果自負。”——這是我剛到這所小學中心校召開校長會下發的一份通知。
“穿西服、打領帶,著正裝,鞋锃亮!”這是要開校長會嗎?還有這樣的要求?太隆重了吧?是不是下周一有人來參觀,想做點表面文章?不明白,真是不明白!一個大大的問號盤旋在校長們心中。
開會時間快要到了,大伙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起來:一個個身著筆挺的西裝,打上規范的領帶,穿著锃亮的皮鞋,小小一個校長會,搞得像相親似的。
看著校長們一個個不自在的樣子,我也笑著說道:今天我們會議的主題就是“校長穿著和學校管理”,你們有什么想法?可以隨便談談。
一位校長站起來:這看起來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第二位質疑:讓校長穿西裝打領帶擦亮皮鞋學校就能發展好了?
第三位小聲嘟囔著:這不是亂彈琴嗎?
聽著校長們的意見,我說:“是的,今天開會讓大家這樣穿著,可能很多人覺得想不通,也感覺不習慣。我只想讓大家知道,當你以這樣的穿著出現在校園,你應該做些什么?你應該怎樣做才對得起這樣一身服裝,才配得上‘校長’這個職務?”
我們都是農村小學的校長,平時的著裝很隨便,很多時候對待工作就像穿衣打扮一樣成了一種習慣。今天的裝扮叫正裝,是成功人士出入正規場合或出席重大活動的裝束!我希望我們以后都能這樣,因為我們心中決定了要成功。它未必能成為促使你成功的催化劑,但我希望至少可以為你提神醒腦。我們經常說,學校想發展,理念必須要轉變,校長必須要先行,學校才能有大的發展。你有自己的理念嗎?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理念,而是從來沒去想過該有什么樣的理念。不敢想,又怎么能敢做呢?即使做了,也不過是邯鄲學步,對自己未必有益。敢想敢做,敢為人先,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作風。
給自己敢想敢做的勇氣,我們就從改變自己的打扮開始。我娓娓道來,臺下頻頻點頭。
讓校長穿西裝和擦亮自己的皮鞋不能說是一件功德之舉,但現在呢?我們都深刻體會到了“治是為了不治”的苦心。出門前把皮鞋擦一擦,擦亮的絕不是虛有其表的高貴氣質,同時擦亮的還有自己的心靈、思想和品位;擦去的也不僅僅是薄薄的灰塵,更多的是工作中的敷衍塞責和懶惰怯懦。為了讓皮鞋不再沾滿灰塵,學校的地面更干凈了;為了和筆挺的西裝相呼應,教室的玻璃更明亮了。學校品位上去了,教師素質提高了,優美的環境為學生創造了學習和生活的樂園,讓師生感到在這樣的校園中工作和學習是舒心的、幸福的,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校長和老師們先是在怨言和不解中被動行走,但當后來慢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并切身體會到它的好處時,都真正明白:高起點,高要求,才能有高質量。擁有優雅,便擁有品位!
鄉村教師跳芭蕾——又到了一月一次的校長例會時間,校長們精神抖擻地來開會,個個容光煥發。人精神了,心情爽了,匯報起工作來思路清晰,重點明確,鏗鏘有力。
接下來的中心議題卻又讓校長們“跌破了眼鏡”——如何將教師們組織起來,利用晚飯后的時間學跳芭蕾?這個議題就像跑了調的琴弦,引起了一陣哄堂大笑:“這農村老師還跳芭蕾舞?那老母豬還不變成小天鵝了?!”“白天在學校那么忙,晚上還要跳舞,誰受得了?!”“晚上大人都出去了,誰來看孩子?!”“這不是不務正業嗎?!”……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我們整天羨慕人家城里人漂亮,活得滋潤。我們是農村人,但為什么不能改變一下生活方式,也活出城里人的精彩,做個‘鄉下的城里人’呢?”一句實實在在又讓人充滿遐想的話語落地有聲。帶著些許的“無奈”,些許的“無力”,校長們“打道回府”了。
接下來的組建工作不說是困難重重,但也令人啼笑皆非。二十出頭的老師,按捺不住青春的驛動,躍躍欲試欣然報了名;三十出頭的老師,擔心孩子沒人帶,想報還有顧慮;四十出頭的老師只遠觀,不近前,個別的老古董放出話來:“那一男一女摟在一起跳舞,成何體統?!”弄得想跳舞的也拉不下臉兒了。
盡管如此,一周后,舞蹈隊還是磕磕絆絆地成立起來了。在舞蹈老師的帶領下,老師們重溫了天鵝湖,仿佛又回到了花季雨季的青蔥歲月。每天晚飯后,學校里就燈火輝煌,整個校園回蕩著令人激情澎湃的舞曲。本應是身心陶醉的舞蹈,老師們卻被練得齜牙咧嘴,腰酸背痛。村子里的老百姓好奇地圍在校門口觀看,不時地指指點點,掩嘴偷笑,眼神里流露的是滿滿的羨慕。附近的學生也跑來,情不自禁地跟在隊伍后面,學得有模有樣……
一段時間后,老師們覺得身子輕了,精神飽滿了,工作更有勁了;體型美了,氣質好了,連走路都不自覺地繃緊了身子,摩登起來了;挺括的西裝,锃亮的皮鞋,優雅的步伐,婀娜的身姿,締造了全新的鄉村教師,也使健康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佛家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只有當教師們懂得休閑的意味,才能將忙碌的“病毒”消解在心門之外。老師們在他們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改變了一種生活態度,創新了一種生活模式,實現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喚醒了一顆顆即將沉睡的心靈,激揚了一個個火熱的青春。
眷注內心——用優雅調適工作的滋味
村小是貧窮的,村小是孤陋的,村小是單調的。但正因為如此,村小的教師更需要眷注內心,用優雅來激活生活,點綴生活,豐富生活。
九月,金色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感恩的季節。
漢王,一個深居大山的小村莊,卻用儉樸而溫馨的方式,用簡單而真誠的話語,用一顆顆感恩的心、甜美的笑、熱誠的雙手、真情的擁抱,慶祝一個平凡卻又偉大的節日——教師節。
一張手捧鮮花的照片。當七彩的陽光灑滿大地的時候,校長西裝革履,手捧一束鮮花,在學校的門口微笑著迎接每一位教師。“節日快樂”,一聲真誠的祝福,隨鮮花一起送到面前。“咔嚓”一聲,在相機里留住老師一張手捧鮮花的照片,老師內心里涌起的激動啊,也在那一瞬間永遠定格。
鮮花就這樣在校長和每一位教師的手中傳遞。錢少,鮮花也少。只一束鮮花,對,只一束,但這已足夠!我們需要鮮花,更需要永不凋謝的關懷和尊重!鮮花傳遞,但花香永留!
一場自己給自己的頒獎大會。我們雖然需要別人的掌聲來肯定自己,但也需要聽到自己的掌聲來悅納自己。當你對自己說“你干得棒極了”或“天哪,我真是個天才”時,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這種內在的詮釋所激勵。給自己頒獎,不是自我陶醉,是為了強化自己的信念和自信。梳理自己的亮點,為自己寫一段頒獎詞,慷慨激昂地念上一念,真誠而自豪地為自己頒獎。
頒獎嘉賓當然是自己的學生了,當學生頒發給老師的,是由一句句真誠的祝福、一幅幅稚嫩的圖畫和一個個熟悉的簽名繪制出的一張精美獨特超大的“獎狀”時,老師的心情將會有怎樣的激蕩?
當愛的泉水在師生心間汩汩不息時,快樂成倍地增長,勞累快速地消減,讓我們用心中最細膩、最誠摯的神經,去感悟學生的心語;讓我們用最溫暖、最寬容的胸懷,去擁抱孩子的心靈。
一次不同尋常的回家。教師節,別忘記了我們的離退休老師,給他們打個電話、送個祝福,讓他們感受到節日的快樂;邀請他們回“家”看看,重拾美好的回憶、感受學校的變遷。因為,教師節也屬于他們!
送上一個“歡迎回家”的大蛋糕,品嘗蛋糕,也品嘗“家”的溫暖。
送上一支紅筆,請老教師再次坐到辦公桌前,批改一份已長大成人的學生送來的試卷:
以“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題,將你感悟最深的想法表述出來。
……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老師,這是您當年教給我的,學生不敢有一天忘記。學生知道,人活著,不能沒有追求,不能沒有目標,人不能碌碌無為地度過這一生。只有努力奮斗,只有自己去拼搏,才能創造自己人生的價值,實現人活著的意義。
人活著,可以一輩子站在地上,但眼睛不能不仰望星空。
看著學生的答卷,老師眼里含著淚花,手顫抖著,寫下評語——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展翅高飛吧……
把一幕幕感人的場景,連同學校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收錄在一張精致的光盤里,送給我們的前輩,也放進校史檔案。讓他們也讓我們一起記住他們當年的辛苦勞作,記住他們對教育的奉獻。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是美麗的,是快樂的、令人向往的。每一年的九月十日,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唯一的,我們將用自己的每一個精彩來打扮教師生命中的這些“唯一”。要知道,老師等這一天,用了三百六十五天啊!
優雅,是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是生活情趣的盡情揮灑,是沒有喧囂與逼仄的心理空間,它能讓我們享受到生命的從容與韻律,聆聽到心靈的悸動與低語……
浸潤“幸福”——用優雅涵養師者的情懷
教育要讓教師感覺幸福。讓教師感覺幸福,可以有很多辦法,但我獨鐘情于營造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氛圍,讓教師每天帶著幸福來到學校,又帶著幸福回家。
“你的智慧讓木犁生輝,你的歌聲讓木犁飛翔!”
“你是體育界的王侯,你來了,木犁之幸!”
“木犁每一個稚子的細小進步,都有你的努力,感謝!”
……
這些贊譽是我寫給教師的元旦賀卡,僅僅是一句普通的話語,卻讓教師欣喜若狂。給老師一張賀卡花不了多少錢,寫上一段贊美語言要不了多少時間,然而,卻讓老師感覺幸福無比。
“老師,你的信。”我從校工手里接過了比平常信封大兩倍的有些分量的信,漫不經心地拆開信封,“生日快樂”四個字金光閃閃地呈現在我的面前。生日?這生日,誰要給我一個驚喜呢?“高晴老師,曹玉輝及中心校全體同仁祝您生日快樂!”賀卡的另一面是一行祝福的話:“高屋建瓴見真功,領時代風騷;晴空一鶴排云上,逐教育夢想。”霎時,我的眼睛濕潤了,曹校長多么用心,竟將我的姓名藏頭于祝福中……(高晴)
教工生日,在職的有祝福,退休的有蛋糕;教工家中有事,我必定是第一個到場的人。每逢節日,我沒有能力發學校的“節日紅包”,只能用短信、用賀卡把溫馨送給每一位老師。但是讓每一位教師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勝過金錢。老師都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家務事。教育要成全每一個生命,我認為這“每一個”是包括教師的。
我喜歡青年教師的陽光,喜歡青年教師的浪漫。青年教師的婚戀不自覺地成為我經營的一個充滿真情的研究課題。在成就他們的美滿姻緣、幸福人生的同時,也讓我成為知名的婚禮主持人。
我校的路老師年近而立,談了一個女朋友,種種原因一直定不下來,導致他終日心事重重。我知道后,立刻找到他,談心之后拿出一張卡說:“小路,送你一張情侶套餐卡,地點是紅跑車情侶咖啡館。這張卡是免費的,但是我有個條件,必須把‘女朋友’拿下。否則,我可要加倍收費喲。”
路老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即撥通了女友的電話:“曹校長送我一張情侶套餐卡,10月1日,上午10點,紅跑車情侶咖啡館,不見不散。”就在那間溫馨的咖啡館里,路老師收獲了自己甜蜜的愛情!
張老師今年五十多歲了,兩個孩子都上大學,老伴身體不太好,家里的農活全落在他一個人身上。每到農忙季節,他就忙得不可開交,學校、家里、地里三邊跑。我找到張老師對他說:“張老師,趕緊回家割麥子吧!”老張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問:“曹校長,您……您說什么?”“你現在就回家割麥子!收割機快到地頭了,你趕緊去吧……”
憨厚的張老師逢人就講:“想起校長幫我聯系收割機的事,心里總是甜甜的。領導把咱當人看,咱把自己當牛看……”在我心中,教師的家事再小也是大事。在資金匱乏的村小,我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地幫助老師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讓他們心情舒暢地工作、生活。
2005年3月10日,對于2005年來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對于我們學校的師生來說,卻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我們的木犁教育網站開通了。一個多彩的世界對鄉村小學打開了,對足不出校的村小老師來說,開辟一個領域,發現一片天地,生命中就有了一種特別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網上網下,每個人都試著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點。有了自己的網站后,老師們才知道生命里值得享受的東西有許多:享受知識,享受平和,享受情感,享受刺激。生命原來是靠這許多“享受”供養的。
在別人沒有興趣讀書的時候,我們讀書思考;在別人上網聊天打游戲的時候,我們在網上寫作交流切磋。刷新輸入輸出存儲升級,每天在鍵盤上淺吟低唱,好像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喜怒哀樂,彈指一揮間,心飛揚,情飛舞,人飛翔。在喧囂浮躁中,在窮困窘迫中,我們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
懂得休閑,用優雅創意生活的情趣
孔子曾與四位弟子一起閑坐,并讓他們談自己的志向。曾皙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感嘆:“吾與點也!”可見,快樂并非只是“從容求學”、“從容問道”,還有求學之外的“閑暇”之樂。
教育的本質是閑暇,教育必須啟發人的閑暇意識,盡可能地打開人的心靈空間,讓心靈經常處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中,才有可能享受生命。閑暇的價值甚至不止于讓人快樂,還在于讓人因輕松而擁有自己的自由人格和獨立精神。錢多錢少與閑暇并無本質的聯系。
無論當教師還是當校長,我一直喜歡“閑暇”,并在閑暇上下功夫。木犁網站建立后,我專門設立了“木犁星巴克”,以快樂、幸福、悠閑為主題,把咖啡、音樂、書籍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來到“星巴克”,你會發現:讀書還可以這樣!教師還可以這樣!生活還可以這樣!輕松自在的環境是老師喜歡這里的理由。
其實,“木犁星巴克”就是一間普通的教室,不過墻涂上了海藍色,地鋪上了地板革,里面放了茶幾、沙發、咖啡、音響、書籍。因為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因為有了一份閑暇的心情,更因為有了星巴克的時尚情節,生活立刻就有了情調,生命立刻有了幸福和滿足。
我還在學校里設立了一個“生態園”,盡管只是一個小魚缸,幾盆草花、幾株植物,一片小小的草坪,但是這里卻成了師生的樂園。下課了,走進小小的“生態園”,看看花、瞧瞧魚、松松土、澆澆水。看似閑暇,但誰能說潛意識里沒有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呢?這種“閑暇”于閑暇中把人和自然的關系提升為一種有教養的精神陶冶。
梅貽琦先生說過:“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閑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摩、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在我看來,閑暇之于人生正如繪畫中的留白,恰恰擴大了視界,更具感染力。
一年365天,工作著是美麗的,休息著是幸福的。教師也是人,生活不能完全被工作填滿,美好的生命是需要滋養的。
暑假里,帶著老師逛書店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每人20元購書款,雖然少了些,但和校長一起淘書,和老師們一塊淘書,那心情自然不同于一個人東溜西逛。在書店里泡上半天,中午大家伙兒在快餐店啜它個兩菜一湯,就此借一方空調寶地,兄弟姐妹閑侃東西南北中。當然我會見縫插針,侃侃我的讀書經。下午再到書店淘上半天,然后擁著幾本最愛,說說笑笑打道回府,豈不快哉?用書本+快餐的文化,集結起校長的人文關懷,還有鼓舞老師的力量。
暑假里,登門拜訪老師,小別又重逢,炎熱的天、火熱的心,工作中的非非、怨怨會消逝無蹤。“士為知己者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在教師身上也處處可見。好教師是學出來的,也是用心養出來的。在教師成為好教師的過程中,校長不僅需要相當的智慧,引領教師發展的方向,更需要一份人性化的真誠,把教師的身心灌滿真情。校長登門,一起把酒消夏,心曠神怡,倦怠皆忘,共話家常,更是“其喜洋洋者也”。敞開心扉聊天,放開腸胃喝酒。談笑有鴻儒,推杯無白丁。無盛夏之炎熱,無學校之勞形。斯是消夏,何“暑”之有?惟歡樂、激情、活力和渴望。
一個活動結束了,帶老師去吃米線;一項任務完成了,一本時尚雜志送上。每一個舉動,都會編織一個夢,每一個夢都能讓生命抵達彼岸。“功夫在詩外”,用閑暇體悟生命,用閑暇滋養心靈,用閑暇創新生命行走的形式。“乘物以游心”,所有的“閑暇”都是為了完成一個穿越,抵達心靈的自由、生命的豐富。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