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然而,現在的小學生由于過重的課業負擔,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尤其是低年級,課外閱讀量少得可憐。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
一 創新機制——營造閱讀氛圍
現在,雖然一些學校配有圖書室,但實際上的利用率卻非常低,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主動去圖書館借書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都還欠缺。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要努力改善學生的閱讀環境,營造書香氛圍。
1.建立“流動書吧”。為了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交流的平臺,可以以自愿為原則讓學生捐贈圖書,填充班級圖書角。家里經濟狀況稍好的孩子,可以多捐贈書籍,而家庭經濟比較拮據的學生,則少捐一些。
發動每個學生將自己已看完的好書放置在書柜中向班里的同學推薦,與同學交換分享閱讀感想。“書吧”里的圖書由專人專管,統一登記書目,制訂班級圖書出借制度,建立圖書借閱登記表,形成“好書大家讀,快樂共分享”的讀書氛圍。這樣,只要每個孩子提供一本書,班級同學就能讀到五十多本書了。
2.開展親子閱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對于孩子課外閱讀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多種渠道,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①父母應起表率作用,多讀書多看報,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喜歡讀書。②給孩子一個可以靜靜閱讀的時間、空間。如果孩子看書,家長應該關閉電視或壓縮看電視的時間或關低音量,避免聲音對孩子讀書的干擾。③給孩子足夠的鼓勵,讀完一本書后和孩子一起聊聊書中的人物、情節,或交流閱讀后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二 注重引領——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小學生的閱讀質量。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引領。
1.培養聽讀習慣。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至關重要,比如,學兒歌時,聽三次錄音,每次聽的要求各有側重,讓學生帶著要求去聽,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本著“有益、有趣”的原則,結合民工子女的實際,對低年級學生閱讀要求不能過高,教師可以從聽入手,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如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童書,用講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老師講故事,激發學生對書本的濃厚興趣;也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交流,保持學生對書本的濃厚興趣。
2.養成積累的習慣。積累包括記筆記、做摘抄、寫體會、剪報,等等。課外閱讀進行一個階段以后,讓學生自覺地進行總結,認真統計。譬如,閱讀多少頁、多少本,積累多少美詞佳句,寫多少篇讀書筆記,有什么體會,用摘抄本換取小書迷成長卡等。久之,學生就會養成積累的習慣。
三 開展活動——激活閱讀期待
小學生的知識層次比較低,閱讀能力也很有限,他們的閱讀往往只是停留在主要內容上,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不斷探索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精心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才能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
1.講故事激趣。例如,老師講經典繪本《逃家小兔》,邊講邊讓學生想象故事情節。在講到小兔準備逃走時,學生會覺得新奇,此時可安排讓學生猜一猜下面的情節;在講到小兔一次次的變化時,又可以讓學生猜猜媽媽會變成什么;在讀到中間穿插的一頁頁沒有文字的彩圖時,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圖畫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文字。學生在一次次興趣盎然的猜想中,讀懂了圖畫,學習了語言,學會了表達。
2.讀唱結合。低年級的孩子善于形象思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閱讀指導中注意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唱讀的作用,把古詩、兒歌、名言警句、繞口令、歌曲、情境對話等引進課堂,利用聲音、臉部表情或肢體動作來幫助閱讀。讀一讀、背一背、唱一唱,然后賽一賽,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形式中學會閱讀,喜歡閱讀,不斷提高朗讀能力。
3.成果匯報。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成果匯報交流活動,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喜悅。如利用課前5分鐘交流課外閱讀積累的好詞好句;舉行“班級賽詩會”“美文大家讀”集體朗讀比賽;舉行《我喜愛的故事》講故事比賽,評選“故事大王”活動;開展“比比讀書量,好書天天讀”的競賽活動;開展“誰采的花蜜多”讀書摘記展示活動等。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讀書的情感。
總之,語文教師更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好的讀書習慣裨益終生。只要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以最大的熱情潛心研究,努力探索,相信課外閱讀這朵“燦爛之花”一定會結出“豐碩之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