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為“看客”
“看客”一詞在字典中的解釋為“觀眾;讀者”。是一群觀賞者,與“看”的對象保持有一定的距離。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活動中存在著姿態萬千的習慣性地置身事外的“看客”。他們是我們這個看似充滿活力的課堂急需挽回的學生。
二 “看客”們的課堂實錄
場景一:別人的事——與我無關
課上,兩個學生站在教室前面繪聲繪色地表演課本劇。坐在后面的幾個學生就是沒有參與到課堂上來。筆者選定一名學生關注,發現他始終沒有拿“正眼”看老師,也不抬頭看黑板,對別人的表演不聞不問,只顧自己躲在角落里漠然自顧,熱鬧的課堂似乎與他毫不相干。
場景二:老師的問題——會也不說
公開課上,老師提出極為簡單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舉手要回答。可是,一個大眼男孩,坐在前排,時而掐指甲,時而擺弄紐扣……更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當老師進入該小組時,也沒有把目光關注這個男孩,只顧與其他學生交流。直到下課他一言未發。課后,筆者與小男孩交談得知,對于老師所提的一些問題他都會,可是不想說,怕出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場景三:我是差生——什么都不行
有許多孩子由于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受到的批評總是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這類學生往往因學習成績差趕不上隊,被同學看不起,常處于心理卑怯的狀態,處處認為“我不行”。
三 學生課堂參與度問卷調查
學生的言行舉止常常反映著他們內心世界活動的變化,而這些內心活動與變化又恰是尋找癥結、對癥下藥的主要依據。因此,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選定了實驗班,并對相應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到了高年級之后參與課堂活動確實越來越少,五年級、六年級是最明顯的分化期,而且對于參與課堂活動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的學生占了52%。此外,我們還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不愿參與課堂活動的原因主要和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周圍環境有關系。
四 提高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活動參與度的策略
1.自我觀察課堂,發現“看客”群體
課堂上,我們必須用心發現這些習慣性的“看客”們,認真分析研究,找出癥結并對癥下藥。“看客”們大多有這樣一些典型的特征:目光不敢與老師交集,即使偶爾與老師對視也會立即躲開;通常比較安靜,端坐,不交頭接耳,不違反“班規校紀”;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很合群,在同學中“不起眼”;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包括老師的評價和同學對自己的態度,與之相反的是對老師的評價完全“不感冒”。
2.讓每個學生都承擔一份責任,由“看客”變“主角”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應盡量激起每個孩子的挑戰欲望,讓每個孩子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學習語言知識,確立自信,各自都有收獲感。活動應盡量分組完成,每個組內的成員應盡量由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組成,這樣的合作學習能將“大班”分成幾個“小班”。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完成程度相當的任務。組與組之間的“較量”更容易刺激小組成員的參與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分組應慎重考慮: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情況進行摸底,根據好差進行分組,每組的好差比例適當,力爭每小組具有相當的學習能力。
3.用多把尺子衡量并給予成就感
“習慣性看客”不參與到活動中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對老師的習慣性評價已經適應了。教師將他們和其他學生放到同一把尺子面前去衡量,是不能激起他們半點興趣的。
教師應切忌“大派送”式評價。有時教師出于對學生發言的尊重,體現人性關懷,都慷慨拿出了賞識教育的法寶,一味地為學生叫好。久而久之,評價就會變得極為廉價。教師的評價應該做到具體、有針對性。明確告訴孩子好,好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好。差又差在哪里,為什么差,可以怎樣改進。
4.做好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
對已經淪為“看客”的學生的心理障礙的疏導比較容易引起老師的注意,但往往會忽略疏導后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為了維護“看客”們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師在課內外都要做到從細微處著眼,關心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不能因自己疏忽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由“看客”到“主角”,這是很大的跨越,實現起來可能比較曲折。但作為有責任心的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實現這美麗的蛻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城頭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鐘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