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須注重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但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放手讓他們去深化地閱讀文本。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點嘗試,以此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 營造良好閱讀的氛圍
閱讀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化行為,在閱讀教學,教師就是要營造一個有利個性化活動的氛圍,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專注地閱讀,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心境讀,追求讀書的從容與自在,從而讀出感覺來,讀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一顆顆稚氣、澄明的心靈放飛在語言的天空里,自然地產生或喜或悲、或愛或憎的情感體驗,使其個性得以飛揚,語文素養得以提高。
1.設立班級“圖書角”
創設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和激動人心的“書林”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于精神文明寶庫的神圣感。我在本班設立了“圖書角”,下午放學前,學生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書,在教室或帶回家中閱讀。
2.設立閱讀交流沙龍
讀書交流,是開展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環節。英國大戲劇家肖伯納這樣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這兩段話都說明了讀書必須切磋的道理。讀書交流實際也是對課外閱讀情況的了解與檢查,應該不斷進行。教師可根據各年級段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形式。如舉行故事會、人物評論會、詩歌朗誦會、作品評講會等。
3.重視閱讀成果的反饋
為了保證學生的讀書熱情,我十分重視學生讀完書后的成果與收獲。利用活動課時間,我在期中舉辦小型的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交流會,利用“黑板報”,“手抄報”等比賽介紹名作家,名作品及自己的讀書方法。
在每學期將近期末時,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考核”。“考核”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己選擇,可以上臺給大家講一則這學期讀過的最有意義的故事;給大家讀一篇讀后感,或進行一次演講,然后給學生評上等級,獎勵那些態度認真,博覽群書的學生,給他們一個“讀書小博士”的稱號。
二 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
從小學閱讀教學的實踐分析,學生的閱讀差異主要是閱讀興趣,認知水平和閱讀方式等的差異。現代教育理念則認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去分析,總結、歸納課文,允許學生課堂上產生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師的看法,允許學生自己確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同時,教師對一些膽小性格內向的學生,要時常激勵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的個性思維得以釋放,只有“差異”被尊重了,才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平等。沒有情感的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來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
三 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
學生的個性往往產生于想象中,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有著廣泛的想象空間。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事物形象、豐富學生的想象,讓他們的想象展開翅膀,讓他們的思維任意遨游。語文閱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創新思維的開發。因此,在我的語文課上,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創新思維的環境,建立創造思維的平臺,除了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啟發學生進行多元思維外,還要適時舉行“故事會”朗讀比賽、“文藝比賽”、“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自編、自演、自導、自評。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編題考老師,提出疑問讓老師回答,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聯想、爭辯、評判,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迸發出探究的愿望。創設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放開思維空間,暢談自己的情感體驗,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以理解服人。在質疑釋疑中挖掘教材,開啟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真正使學生成為思想的主人,這樣不但為語文教學注入活力,而且為培養學生成為創新人才鋪平了綠色通道。
當然,學生豐富的知識是個性思維活躍的基礎,沒有知識的充分積累,就失去了釋放個性思維的前提,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盡可能地獲取各種知識。不能只是為了成績而學習,要盡可能地獲取各種類型的知識,語文教育的目標在于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培植其欣賞能力,訓練其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層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放飛學生的美好心靈,彰顯學生的閱讀個性,從而改變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實現自身的超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周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