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本無界,相融也生靈光。語文課堂教學與歷史知識有機的結合,不僅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發揮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活潑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個性修養和認知結構,開闊其思維視野,增強其氣質魅力。語文課堂與歷史教學融會貫通,的確是提高中職生語文素養的一大途徑之一。
[關鍵詞] 語文課堂;歷史知識;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古人云: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在中職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提升中職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之一——改變過去的學科本位思想,將歷史的車輪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長河中去,碾出品鑒的燦爛光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促進發展。
一 品“史”導入,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殿堂
用歷史導入新課,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學會用心去感受課文,用心去領悟生活。如在講授《群英會蔣干中計》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課文導入時就以一曲《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VCR作為開場白,感染學生的情緒,引領他們進入課文的殿堂;接著再以易中天的一段精彩語言作為導入語,“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頓時課堂上一片肅靜,從學生炯炯有神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他們對課文的期盼,對英雄人物一睹為快的期盼。
二 借“史”設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講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講講實事求是》課文時,如果照抄照搬書中的內容來講解分析,會很枯燥、生硬、無味。但如果就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創設歷史情境,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效果就迥乎不同。在講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時,我把馬克思學俄語的經歷、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故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戰斗友誼,作為歷史資料介紹給學生,借馬克思的勤奮、抱負、愛情、友誼創設一個涵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歷史素材情境,為學生理解作為革命家、思想家的一代偉人鋪就了一條可親可敬之路,并且理解了恩格斯發表悼詞時的那份悲傷和悼念之情。這樣的情境設置,不僅有效激活了課堂效率,而且加深了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一石二鳥之功效。
三 敘“史”融通,促使學生感悟課文的魅力
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本身講的就是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而且又多是文言文,有些篇幅還是很長,對于職業中學的學生而言,認知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鴻門宴》《赤壁之戰》《屈原列傳》等。如果老師能繪聲繪色、輕松自如地把歷史內容以講故事的形式演繹給學生聽,結果定能讓學生全面通曉內容,輕松進入課文,感悟課本的魅力所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聽課的效率。如在分析《屈原列傳》時,我把屈原的生平故事向學生娓娓道來:“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他的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后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并兩次遭放逐。最后,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的情懷。屈原最后發出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的千古長嘆也最終被學生所體會,也最終理解了屈原自投汨羅江前痛苦徘徊時產生的悲切、哀怨甚至無奈之情。
四 鑒史評述,啟迪學生升華課文的精髓
豐富深刻的語文解讀和感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需要探討的深刻問題,而這一問題往往又離不開對人物和事件的點評。因此,我們在講課過程中更應重視學生鑒“史”評文。唐太宗曾說:“以人為鑒,可知得失;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可見,歷史是反思之學,它能幫助我們從中總結經驗、汲取營養、獲得啟迪。現在的學生如果以史為鑒,正確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世界的歷史和今天,便能以充分的信心、堅強的毅力、歷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中去。在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時,我要求學生試著點評文章的有關內容。如點評“曹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乃謂眾將曰‘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有的學生說,“這就是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我’的真實寫照”;有的則說,“曹為穩定軍心,嘴上雖強詞奪理,心里卻后悔莫及”。眾說紛紜,有些說法雖有失偏頗,但學生能勤于思考,有自己的見解,能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分析長短之處,這也不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嗎?
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諧的,因為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提高人的個性修養和生存質量,優化人的認知結構,開闊其思維視野,增強其氣質魅力。讓歷史的車輪融入進語文課堂,讓課堂綻放出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芒,這也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目前迫切所需要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第二職業教育中心校)
責任編輯: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