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材橫跨古今,縱橫世界,講述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內容豐富,難以掌握。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就必須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下面筆者就怎樣指導學生學習歷史,淺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讀書,通過讀書取得自己所需的知識。讀書所遇到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時間問題。現在許多學校安排讀書時間是早自習,讀的是語文和外語,而歷史學科根本沒有時間讀,怎樣才能擠出時間讀歷史?一是上課時,可以先抽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把所學的課文先讀一遍,老師再講授。二是適當地利用空余時間,布置一些書籍給學生讀。讀書還要處理好精讀和通讀的關系,精讀時以中學教材為主,精讀要慢、細、深,要歸納小標題,劃重點,列提綱,配以圖表進行比較,經過分析、概括等,就能達到消化理解,領悟知識的目的。
精讀可以達到一定的深度,通讀可以達到一定的廣度。通讀的書籍可以選擇一些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歷史著作,歷史史料,如介紹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時可以指導學生讀江澤民總書記在鄧小平追悼大會上的致悼詞等。
■
聽,即聽老師講課,聽能開啟學生思路。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會讓學生豁然開朗,老師的講解常常能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聆聽老師講解,是學習歷史的一條終南捷徑。因此,要想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必須注意聽講,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內外因素。
聽課還要有針對性。老師講是根據全體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講,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情況因人而異的聽課,這樣就可以把老師講的,學生聽的“滿堂灌”的局面變為老師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重點、難點講課,而學生卻根據自己的特殊的重點難點聽課,使聽課的注意力更具針對性,同時還以培養其思維能力。
■
記憶能力是學習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也是積累知識的過程。如果連重要的歷史年代、事件人物都記不住,那怎么能學好歷史呢?沒有記憶,一個新知識永遠是新內容,學習就無法進行,但記憶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死記硬背只能記住知識的外部表現,抓不住知識的本質,更談不上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樣,時間越長記憶內容越多,知識的混亂就越嚴重,對長遠的理解記憶是很不利的。怎樣才是正確記憶?下面講幾種記憶的方法。
一、分類記憶。要善于把歷史發展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歸納、概括,或者說抓住紛繁的史實要點,進行分類、組合,就能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條理化,而且可以激發興趣,鞏固記憶。如中國現代史上冊中的近代前期(1840~1919年),內容包括了許多大事件,只要學生抓住五次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兩個階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國無產階級),一次變法,這就基本上包括了中國近代史前期的主要內容。
二、綱舉目張。閱讀歷史教村內容的時候要起標題,劃重點,列提綱。在記憶的時候,只要記住了提綱,就能基本記全部內容,即綱舉目張。
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中的第一節《洋務運動》,我們應列出以下提綱。
(一)清政府建立總理衙門: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侵略的加劇
(二)洋務運動
1.背景:洋務派、頑固派
2.經過:
(1)時間: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九十年代
(2)人物:奕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3)內容:創辦近代軍事工業;興辦近代民用工業;創辦近代海軍;舉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3.結果:破產;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也有一些抵制作用。
三、列出圖表。知識越系統,越便于記憶,雜亂無章的東西不好記,列表可以使學過后知識系統化,還要以通過對比,幫助記憶,同一范疇的事物可以列成一個表。比如夏金元都是與宋朝并存的少數政權,就可以把他們的民族、首領、建都地點、建國時間、亡國時間列為一個表(表略)。
■
寫即由學生動手,通過記筆記、完成作業等手段,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培養學生的能力。
記憶力再好的人也不能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全部記住,所以學生把老師講課的內容記下來,則有利于課后的復習和鞏固,也是積累資料的開始。記筆記要依靠板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把本節課講述要點、內在聯系、重點難點,分門別類用簡潔的語言,整齊的句式,清晰的綱目,抄寫到黑板上。學生在記筆記時要依靠老師的板書,訓練自己記筆記的能力。學生記筆記時還要抓好要點,應抓住老師講課的內容思想,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記下關鍵語句。
作業在歷史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認真完成作業,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要做好作業,首先要先看書,后做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其次,要注意審題,所謂審題一般就是要了解題意,搞清楚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和問題,明確題目的要求。再次,在完成作業中,態度要認真,還必須養成“言必有據”的習慣,作業完成之后,認真檢查,就可以避免許多不應有的錯誤發生。
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時,抓住讀、聽、記、寫這四個環節,相信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歷史成績。
(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職教中心)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