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學生由于大腦受損,大多數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較弱,難以抽象概括,不少教師因此以為他們的數學課堂只能是灰色的,缺乏生機。其實只要我們少一些功利,多一份期待;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精心;就會發現培智數學課堂照樣可以五彩斑斕,照樣可以充滿生命活力。
一 珍視心靈,讓智障學生膽子大起來
智障兒童由于他們的智力有殘疾,長時間受到人們的歧視或因深感自己智力殘疾而產生自卑、怯懦心理,因此,更需要教師的尊重、關愛與呵護。
1.真心親近,愛屋及烏。教師捧著一顆真心去親近孩子是和智障學生交往的第一步,培智學校的寄宿制則為師生彼此間的交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平日里,教師要充分發揮“綠色通道”的作用,多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去:與孩子一起早鍛煉,順便了解他們昨晚睡得可好;與孩子共進午餐,聊聊各自的飲食喜好;加入孩子的大課間活動,拉拉家常等。孩子是最慷慨的,當他感受到了你無微不至的關懷,當他認可了你是他們中的一員,是“自己人”,他便會像小鳥兒一樣時時處處在你周圍唧唧喳喳個不停,高興了他會記得與你分享、不開心了他會找你哭訴、有為難的事兒他會想到向你求助。
2.誠心期待,靜等花開。教師在預設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客觀分析孩子的學習現實。目標過高,就可能會因為孩子的無能為力而導致孩子最終的無望;目標過低,又無法激起孩子持續學習的動力與欲望。課堂上,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時,教師應放低心態、放緩步子,引領孩子步步亦趨,直至達到理想效果。
比如,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的實際問題”時,起先,教師直接出示了主題圖,引導學生搜集完圖上的數學信息后,提出了問題:“一共有幾個玉米?”可是教室里一片沉寂,孩子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云。于是,再引導時,教師改變了教學策略:創設了猴媽媽與猴寶寶摘玉米的主題情境,借助多媒體課件逐一演示了猴媽媽、猴寶寶摘玉米的過程,然后將猴媽媽與猴寶寶所摘的玉米歸為一處并提出問題。之后,教師便不再說話。片刻,有孩子舉起了小手……
二 活動引領,讓智障學生身子動起來
新課標強調把實際的數學問題還原為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
1.組織游戲,玩數學。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也是孩子們獲取知識、鍛煉身體感官行之有效的學習手段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游戲輔助教學。如“人民幣的認識”這節課,由于智障生本身的缺陷,他們幾乎沒有購物付幣的生活經歷,可以說,認知經驗為零。因此,這個學習內容對孩子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與此同時,在孩子的內心而言,他們又極度渴望感受購物的過程。于是,我在教學時選擇了學校的情景教室,大膽將課堂教學內容融入游戲活動中:模擬超市的場景,在柜子上放置了各種各樣的小學習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用標示牌標注好價格,由孩子們手執代幣來做消費者,買一買自己喜歡的物品。由于是孩子發自內心想做的游戲,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也使原本枯燥的認識人民幣課堂頓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2.動手操作,做數學。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對于智障孩子而言,很多數學知識的探求與發現更多地會依賴動手操作。因此,培養智障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注重向學生提供可操作的數學素材。引領學生動手實踐,讓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更有助于他們達成數學理解。
三 質疑問難,讓智障學生腦子轉起來
質疑問難從起初的被人忽視,到目前已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它的作用正越來越為教師們認識: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1.質在得意處,思緒了無痕。課堂中質疑問難,是因為學生心中有疑惑,而不是為了迎合教師的某種需要,更不是課堂的點綴。因此,質疑問難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只要學生心中有疑問,就要允許學生提問。尤其是智障學生,他們會有一股腦兒的問題。你不讓他說,他就會坐立不安,難以靜下心來學習。“疑必有問,問必先思。”滿足他們的質疑需要,采擷他們所提的問題為教學所用,促其學、思、疑、問、悟相結合,對于發展智障生的數學思維是非常有意義的。
2.問在忘形處,顯山又露水。“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敢問、樂問,總是在學生迷戀、執著、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萌發出來的。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加數的連加計算”一課時,挑選了兩個學生進行跳繩比賽。每次比賽的結果都當場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算一算每人跳了多少,誰勝利了。學生跳得很投入,很認真,拉拉隊也歡聲如潮,全班的興奮點被提到了最高。一次一次加太麻煩了,有沒有快一點的辦法啊?要是能先知道誰贏了該多好啊!欲望、熱情、需求在這一刻全面迸發,他們以此為進一步學習、思維走向深入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