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貫穿人的一生”的終身教育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只有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才能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為了符合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需要,初高中課程都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把傳統的強調以知識為中心的目標改為以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為一體的三維目標, 但新教材、新課程、新教法,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眾說紛紜。多種教學方法都在嘗試之中,而其中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思不同,做迥異,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讓他們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呢?結合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的做法。
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我把學生劃分為兩種類型,即埋頭蠻干型和仰望星空型。埋頭蠻干者只知道一味地埋頭做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像蝸牛一樣艱難的前行著。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讓他們學會制訂計劃、合理安排事情。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地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動力才會足,才能夠真正主動地和這個世界溝通,積極主動地去找準自己的位置,用一種自然親和也平等的姿態與他人、社會、自然互動。”而仰望星空者不斷為自己定著目標,有著美好的夢想,但由于缺少實干,總是悔恨自己為什么不能成功。愛迪生也說過: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當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要埋頭靜心苦學才有進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也是成功的象征。其實成功與失敗在剎那間,有的望而卻步,失敗而歸;有的迎難而上,成功前進。只要下定決心,一切困難都將在你頑強的意志和奮斗面前土崩瓦解,被動等待總會落空。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人類可以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命。”
二 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要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活動的環境,不能把高考作為出發點,也不宜作為落腳點。因此,如何制訂教學計劃,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破難點、鞏固重點,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自主學習的環境我認為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課上,一部分是課外。對于課上,我們探索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活動單導學模式。首先用簡短新穎生動的語言、圖文等引入課題,然后按照大綱要求設計幾個活動,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要點可以用表格、填空、流程圖等形式讓學生填寫,對照教參自我訂正,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可以層層設問,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擦出火花,提出質疑,解決質疑,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在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輔導。這樣,學生學得自然,老師教得也輕松。當然,不同的章節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如發現式、問題式,且不需要每次都給寬松的環境,完全可以進行限時。
三 加強自主學習方法指導
對于已經習慣于“填鴨式”教學的學生,要想讓他們一下切實轉變觀念其實很難,有一步不到位他們就不知道干什么,因此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課前,我們事先準備材料,印發給他們,根據提供的資料充分預習,找出學習可能遇到困難,及時記錄,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課上交流。學生課上積極參與,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傾聽別人的意見,分析分歧的原因,注意總結思維的方法、角度等。當然,教師在初期必須給時間、給機會,而且要主動去向學生提問,讓他們不得不去交流;課后還要加強鞏固,解決還存在的問題。
四 及時反饋自主學習效果
加強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成果展示和評價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可以通過課堂反饋,可以通過學情調查,也可以進行階段性自我測評,讓他們能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動態,調整自己的學習地方法,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這樣做對老師的課前準備、課上教學、課后思考也是種檢測,也是對老師教法的一種評價。
當然,教無定法,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學校條件,根據學生情況、學科特點及課堂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尤其農村學校,在硬件軟件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下,更要創造性組織好自主學習。對自主性稍強的,我們完全可以適當放寬自主學習的時間,而控制力比較弱的,可以提前規劃大概過程,讓其根據計劃有步驟的自主學習。對于實驗性比較強的科目,我們可以利用材料來源比較廣泛這個優勢,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動手能力。但不管哪種情況,其最根本的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喚醒、挖掘與提升學生潛能,把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特色發展,符合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