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鳴。蘇軾——一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的天才,他給后人留下了四千余篇詩文作品,尤其在詩詞領域讓宋代的詞達到了文學歷史的巔峰。
蘇軾的詩詞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稱的,他的詞與南宋辛棄疾的詞并稱為“蘇辛”詞派,開創了一代豪放詞風。但據統計,蘇軾的詩詞中風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約風格的詩詞,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體悟人生,表達了他淡泊曠遠的心境。
是什么改變了蘇軾的創作風格?現在我們就初中階段節選的幾篇蘇軾作品,來探討一下詩人的創作風格轉變的原因。
蘇軾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蘇洵對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經常和他們一起讀書。兄弟兩人性格迥異,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而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豪放、坦蕩、直率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證,成就了蘇軾的創作風格。也使蘇軾的仕途跌宕起伏,充滿坎坷。盡管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以身許國的政治報負還是讓積極的處世態度戰勝了消極的“遁世”念頭。《水調歌頭》一詞就表達了這種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情境,生發出一連串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蘇軾寫這首詞時,正處于政治失意之際,冷漠的現實使他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清冷的月宮又怎比得上人間的溫暖,作者的思想又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此句表達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于是,感傷離別之意緒轉而為對離人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人終于以理遣情,以美好的境界結束全詞。全詞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了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種渾然自如、充滿豪情的作品,在蘇軾的前期作品中居多。現在,我們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這首詞也能體現他前期作品的豪放的風格。
蘇軾博學多才,年輕時就有遠大抱負,但他桀驁的個性不能容于奸佞當權、朝政黑暗的宋朝。于是,仕途上起起伏伏,一次次被遠調,一次一次被招回京城。《江城子·密州出獵》寫于公元1075年,當時北宋王朝與西夏、契丹的矛盾十分尖銳。但當朝者對內不修武裝,對外妥協投降。懷有愛國之心的蘇軾分析形勢,認為戰爭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主張加強武裝、邊防,打擊遼和西夏的侵略勢力。
詞的上闋寫出獵場面,極其壯觀。“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凜冽的寒風中,兩鬂微白的太守左手牽著黃色獵犬,右臂立著一只黑褐色的獵鷹,躍馬而出,隨從武士個個錦帽貂裘,縱馬馳騁。浩浩蕩蕩的隊伍如同一陣疾風驟雨席卷平緩的山岡。煙塵騰起,喊聲震天,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下闋中的“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以魏尚自比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尤其是結尾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這首詞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操,是豪放詞的代表。
然而,蘇東坡生活在北宋這個矛盾激烈的時代,是他個人的悲哀,也是歷史、民族的悲哀。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因“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而外任,還差點被殺。公元1079年“烏臺詩案”,這場卑鄙的“文字獄”使蘇軾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本性的豪放直率與當時的黑暗朝政是如此的不協調。思想上的嚴重束縛,更讓蘇軾倍感痛苦。這一時期,蘇軾開始自我反省,完成了人生觀、世界觀的轉變。世事的變遷,官海的沉浮,對歷史、人生的感悟又都凝聚在他的詩文中,形成了“豪放”以外的又一大風格,即其后期詩詞的“婉約”風格。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寫于元豐六年,是“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當團練副使的第四年。深夜,作者無法入眠,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同樣被貶黃州的好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的世界。“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中庭漫步,領略月光的美好,思索人生的哲理。詩人在清冷透明的世界中擺脫了沉重的遷謫之感,忘懷了個人的得失。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最后一句感嘆看似平淡,意在點晴。蘇軾感慨深長,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不多,但這種被功名利祿之場拋棄的“閑人”是幸呢,還是不幸?蘇軾以“閑人”自居,也以“閑人”自傲,但不難看出內心的不滿,這是蘇軾歷經坎坷后那種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心境。這時的蘇軾語言更趨成熟,作品風格也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
蘇軾的作品風格前期慷慨豪邁、大氣磅礴,而后期的作品純正深婉、空靈雋永。這是“時代造就了英雄”“造就了一代偉人”。他的坎坷境遇,體現在他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化作了他充滿傳奇而又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匯龍中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