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正在有聲有色、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能力、動手能力,而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心理等特點,需要老師在活動單的設計、活動過程中的生成、活動中對學生主動性的關注以及合作討論時應注意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加以研究,從而讓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綻放光彩,成為智慧課堂的源頭活水。
一 活動單的設計要有層次性,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一份好的活動單既要能體現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更要適合學生的特點。低年級學生在語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發展不夠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活動單時要注意層次性,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時,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探索30-8的計算方法。
1.拿出3捆小棒,想一想:怎樣從3捆小棒中拿出8根?
2.動手試一試。
3.在小組內展示你的擺法。
活動二:探索33-8的計算方法。
1.先自己用小棒擺一擺。
2.和同桌交流33-8的計算方法。
3.全班匯報,邊操作邊說出計算方法。
在設計這兩個活動前,我作了一些思考。在探索30-8的算法時,由于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退位減法,所以根本不知道從哪里去減8。我就讓學生拿出3捆小棒,提醒他們從3捆小棒中去減。而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知道了拆捆變零了,所以活動二就直接讓學生動手擺,這樣體現了層次性,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操作。
二 注重活動單導學的課堂生成
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課堂特點之一就是熱鬧,學生小耳朵聽,小腦袋想,小嘴巴說,小手操作。他們個性張揚,天性迸發,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出現。而教師應該巧妙地抓住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生成,讓學生自己來解決課堂中的問題。
如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這一課時,我為了讓課堂增加一些趣味性,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小彩紙,并發給小組長一張長長的紙,讓四人小組內每人寫一個十位上是6的兩位數,寫完后在小組內比一比,排一排,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這些彩紙貼在長紙上。在貼的過程中,有學生喊道:“我們兩個寫的一樣,怎么貼呢?”聽到這個問題后,學生們都看著我,等著我給出答案。而我則選擇了讓她們自己解決。學生們自覺進行小組討論,一會兒,方案出臺。方案一:讓一個同學在彩紙的反面重新寫一個數字,寫的時候要注意和組內其他同學的數字不能相同。方案二:把兩張彩紙上下并排貼。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自覺的小組合作,巧妙地解決了這個課堂中的生成,恰到好處。
三 活動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
成功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應從前臺退隱到“導演”“策劃”“組織者”的角色,應充分確立學生的主演地位,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思考,探索,創造,表演出“主演”的角色形象。而不是一味機械地教給學生理論知識,這樣學生反而不能牢固掌握,更談不上靈活運用。
同樣在“比較數的大小”這一課中,在上課前我仔細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大部分教學設計都在新授完后進行了如下總結:三位數比兩位數大,兩位數比一位數大。兩位數比大小,先比十位,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十位相同時比個位,個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而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們的比較方法是五花八門,比我們總結的方法靈活方便。以比較56和48為例,方法之一:五十幾比四十幾多;方法之二:56在48的后面,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大;方法之三:56比50大,48比50小,所以56比48大;方法之四:用算珠表示時,56的十位上有5個算珠,48的十位上有4個算珠,所以56大。比起學生們的這些方法,我們的總結就顯得很多余。如果我們死板硬套,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古板的理論,那么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四 合作討論的形式應多樣化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離不開小組的合作討論。在學生個體進行學習思考的過程中,遇到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必須在小組內進行合作討論,通過猜想、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活動,小組內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目的。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小組討論、小小組討論、一幫一討論。小組討論又可分為三種:自由發言式、輪轉發言式、連鎖發言式。在合作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采取最適合的合作討論的形式,提高合作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合作習慣。
“活動單導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成為了我們智慧課堂的源頭活水,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身心。我們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搭建“活動的舞臺”,讓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主動,積極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
責任編輯:鐘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