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保安初級中學是一個基礎較為薄弱的學校,近年來腳踏實地堅持科研興校方略,執行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確立教研專題,日常教研成制度
如果說教研教改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課題就是教研教改的起點,課題研究也是區域性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校每學年之初都要圍繞教學重點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困區,確立學校、教研組、個人三級教研專題。這樣,教師的教研就有了目標,主攻就有了方向。學校還建立了《日常教研評價和考核制度》,并和績效考核全面掛鉤。
二、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各科領軍人物
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我們圍繞開學初確立的三級教研主題,相應制定了各級教研計劃,定期組織專題研究。主要的做法是一評、一例、一寫。一評,即課題評議,一人講,大家評議,提出問題,由主講者回答;一例,即評議一個教學案例,凡是承擔公開教學的教研組,在上課之前,教案均須接受評議,評課結束由承擔者修改,交學校教科室存檔;一寫,即寫一篇小論文。近年來,教師在省市區各級教育教學論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評比中獲獎的人數越來越多。
同時,我們廣泛開放平臺,讓科研型教師發布課改前沿信息,在“課改沙龍”中唱主角,在“教研論壇”中當主持,加大領軍人物培養力度,并發揮其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全校教師參與課題研究。
三、加強備課組建設,營造團隊文化
我們把加強備課組建設作為教研教改的一個切入點。首先,學校支持教師自主購買資料。我們改變了以往教學資料盲目購買的做法,放手讓備課組自主購買。備課組有用的教學資料多了,學生手中的輔助資料就少了,負擔就輕了,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高。其次,開展集體備課可以取長補短,達到資源共享。規定每周二下午為備課組集體備課時間,主要任務就是討論、研究一周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與教法。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討論研究教案,一個教師事先備好一節課,圍繞這節課進行集體研究,最后定稿印刷,人手一份,統一使用。九年級備課組除了完成上述任務外,每兩周還要做一次中考鏈接,供平時課堂檢測使用。再次,改革備課檢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教學手段的變化,備課管理制度需要重新構建。在備課檢查的方式上,我們有三個原則,一是以科學的措施提高教學效益,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變管人為為人服務,為教師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和經驗交流平臺;三是簡便易行,易于操作。
在加強備課組建設的同時,學校尤為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努力讓教師感情上有歸宿感,學習上有快樂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用團隊文化打造團隊精神,使學校成為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品位、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
四、進行課堂比武,積極承辦課改活動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攻目標,是提高教學效益的主要戰場。每學期我們都要開展課堂比武或課堂開放周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切磋教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教師踐行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探索完善了一套校本課堂教學模式。老教師一節引路課,骨干教師一節展示課,新教師一節入門課,其他教師一節移植課,人人上好一節課改滿意課、家長學生滿意課。這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發展的空間,學生成長的天地。
近年來,隨著我區實行“教育共同體”制度,我們還積極向上爭取將區級以上優課評比、課堂觀摩等活動引進我校,將課堂比武拓展到了校際甚至是縣際之間,在給本校教師提供豐富而寬廣的學習、競爭、展示平臺的同時,更是推動了教師的自覺進步。
五、注重青年教師培養,激勵教師自主發展
在抓全體教師師德教育、專業培訓不放松的同時,在青年教師的培養上,我們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支持青年教師積極參加自學考試、進修、考研,為參加學習的老師們大開綠燈。堅持“以老帶新”、“以優促新”,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出點子、搭臺子、壓擔子、瞄靶子,開展“六個一”活動,即每單元精備一堂課,每周觀看一次全國或全省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每周寫一篇課堂教學評價,每月堅持一個自學提高日,每月舉行一次總結交流會,每學期研究一個教學專題。對教研有成果、教學有創新、工作貢獻大、學生評價高的老師在績效考核上予以傾斜。每學期,我們都要評出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教科研積極分子、課堂教學新秀、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輔導學生優秀教練員、指導青年教師成才伯樂和優秀教科研團隊,摒棄了過去那種把教師分成三六九等,只肯定少數先進,挫傷多數教師的積極性的做法,既倡導教師自主,又強調團隊合作,鼓勵教師“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極大地促進了廣大教師自主發展,自我超越,也有力地促進了教科研團隊的形成。
六、實施“書香工程”,為教師專業成長和教研興校提供持久的源泉
如果我們在教書的同時,不注重讀書學習,就會越來越缺少文化底蘊,也會越來越感覺專業成長乏力,發展后勁不足。因為知識面不寬,課堂就會缺少激情和生成。這些問題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的今天,日益凸顯。針對此問題,學校啟動了“書香校園工程”,采用多種策略,如領導帶頭讀、師生共讀共寫、讀書沙龍、評比書香班級和書香個人等,促使廣大教師不斷積淀底蘊,提升品位,為自身專業發展提供持久的源泉;也使得教研興校有了深厚的精神和物質基礎。
(作者系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保安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