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湖塘橋實驗小學一個新校區落成并投入使用,教師也隨之一分為二。開學后,常州市“華英獎”有一個申報名額給我校。怎樣推薦?校長辦公會議商量,兩校區各推薦一個,然后再確定一個上報。沒有料到的是,報上來的兩個候選人條件相仿,一時難分伯仲。由于我剛來,情況不甚了解,最終決定,兩個候選人統統上報,由評委評定。
評優推薦雖然暫告一個段落,但教師評價卻是一個難以回避的課題。“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是一個流行已久的黑色幽默,卻從一個側面深刻反映了當今對人(尤其是體制內的人)的評價的弊端和尷尬。作為體制內的學校,同樣會碰到這樣的尷尬。而且,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評價更是一個敏感而又棘手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落入上述黑色幽默的窠臼:教師評價行政說了算?這可能就是上述黑色幽默產生的根源。教師評價同行測評說了算?這也未必準確,太多因素會影響評價的全面、客觀和公正。以上種種評價方式,很多學校都采用過,效果都不那么明顯。那么,到底誰最有權評價教師呢?我陷入了沉思。
對上述評價方式進行一番審視后我們會發現,在所有的評價方式中,有領導,有同行,也許還有學生,有家長,但唯獨缺了教師自己,這可能是現行評價方式遭人抵觸的根本原因。一個人工作到底如何,一年中到底付出了多少,教師自己心里應該最清楚,如果學校的最終評價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不符甚至嚴重不符,那么評價就會遭到教師的抵觸,也會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如果學校的最終評價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基本吻合,那么這一評價會得到教師的認可。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對教師年度考核進行了改革,嘗試將評價的主動權還給教師。基本思路是:教師年度考核評價由教師自己的工作業績來決定,學校只是將教師一年的工作業績以分值的形式反映出來。考評項目和相應分值由全體教師參與討論,形成考評方案,經由教代會討論通過后執行。為了使方案更加完善,我們擬再增加一塊內容,即“學生、家長滿意度測評”,制定相應規定加、減分。這一考核方案,強調教師是考核的主體,年度考核的結果由教師自己的工作業績說了算,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最大限度地體現考評中的客觀、公正、公平,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師人格得到尊重,工作業績得到肯定,以保護和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如果有這么一個評價方案,那么不論什么樣的評先推薦都不再成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