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這是一種詩意的表達。這一表達,讓我們眼前立即浮現出農村學校種種美麗的情景,充滿著審美的愉悅。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所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每一所村校都美麗的背后,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支撐,因而,美麗并不止于外表,也并不止于感性。有理性支撐的美麗才有深度。
寶應縣每一所村校正是追求這樣的美麗。
首先,寶應縣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其意義和價值還不只是在改變學校上。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城鄉發展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狀態,因而城鄉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機會很少,而且往往要求農村學校向城市學校學習,城市學校要支持、幫助農村學校。這固然沒錯,但是,農村學校就沒有可取之處嗎?城市學校就不應該向農村學校學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寶應給出的最好回答是:農村學校擁有希望的田野,在田野里可以生長起草根精神。他們說:我們是草根教師,守望著鄉村教育的幸福,創造著鄉村教育的美麗。這樣的美麗與城市學校的美麗還是有差異的。如果說,農村里有許多野百合花,那么城市學校也應該有“野百合花”,帶來教育的本真與質樸,帶來堅韌與頑強。從這點看,寶應農村教育的發展,正在改變著教育領域里二元對立思維的方式,城鄉學校正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他們創造的所謂“集群發展”不只是城鄉交流的方式,而且是文化上互動,正在領悟和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一再告訴我們,農村教育不會消失,但農村教育必須在堅守的同時努力改造,其目標就是“美麗”,就是城鄉學校都美麗。
其次,讓農村學校都美麗,有一個重要的背景: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辦好每一所學校,推動教育的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我還認為這是義務教育的“絕對命令”。因此,沒有均衡,不辦好每一所學校,就違背了義務教育的本質特征,違背了“絕對命令”。其實,在均衡的深處應當是教育的公平,沒有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沒有教育公平可言。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認定,寶應的舉措是追求并逐步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探索,這一過程盡管很長,但他們畢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的努力不僅僅停留在均衡上,在省教育廳的引領下,寶應的“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更“美”在內涵上,其中,他們著重進行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梳理一下寶應的課堂教學,其特點和優點,一是明確提出“自主合作、能力課堂”;二是對這一課堂的要求很明確:要緊湊,要高效,要愉悅,要美麗;三是具體策略為“學生自主學、教師點撥教、練習精準練、補差面對面”,以“功在課前、化在課后”來帶動“立在課上”;同時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寶應的課堂教學以范水高中的探索為試點,然后逐步探索適合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全縣推廣。這樣,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重點讓課程“美麗”起來,讓課堂“美麗”起來。基于這樣的背景,寶應農村教育改革立意是很高的。
再次,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是一種整體思考和建構。蔡祥云局長有一個生動的表述:不是讓老百姓用“腳步”來對教育投出反對票。他又說,要“從注重少數典型向擴大整體優勢”轉向,為此,他們提出了“集群式”發展的思路,重點是讓所有學校都“動起來”。怎么動?怎么集群式發展?在寶應這些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個具體而生動的行動。比如,讓農村每一所學校“通起來”。他們按省規定的標準對中小學教育裝備、教育設施升級改造,大力實施“校校通”工程。所有學校“通起來”了,學校就是不封閉、不狹隘了。其實,這樣農村的學校也能通向世界、通向未來了。比如,讓所有學校都“連起來”。按省里的二類標準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化校園,這樣所有學校“連起來”了,形成整體了,不孤立了,不會“獨善其身”,而是“達則濟天下”,學校間互相帶動,互相促進,這是深度的美麗。比如,讓所有學校“活起來”。真正的“活”,是生命的活,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躍動。蔡祥云把這種“活”叫作“裂變”。學校裂變,是一種改變和突破,是自我超越,而且,“裂變”也是讓優質資源擴大、優化,讓其他學校享用,并在享用中再擴大、再優化。動起來、通起來、連起來,也就“亮”起來了,美麗起來了。種種的“起來”,表現了寶應縣學校發展的狀態,顯現了學校發展的創造活力,從以往過多依靠外力的被動發展,逐步走向依靠自身內在力量的開發,再走向自主發展,準確地說,教育行政的力量激發了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二者的結合,促使學校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四,寶應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機制。學校的美麗說到底是人的美麗,是教師和學生的美麗;沒有人的美麗就不可能有學校的美麗,因為,人是美麗的創造者。教師隊伍薄弱是農村學校薄弱、不“美麗”的根本原因。農村學校薄弱狀況的根本改變應當是教師隊伍的真正改變,是農村教師的真正美麗。正是在這方面,寶應下定了決心,花了大力氣,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其突破性的進展得益于機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一,實施了幸福工程。在集鎮集資建房,解決農村高中教師住房問題,對家住城區的教師每天班車接送;對于想“東南飛”的教師給“位子”、“梯子”,給獎勵;開設專家引領班、專業培訓班,加速后備干部和骨干教師成長。其二,倡導、弘揚四大精神: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研究精神、爭先精神。這些精神,我們漸漸感到陌生了,以致“久違”了。人的改變來自內心的改變,人的進步來自精神的引領。事實證明,農村教師有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的迫切需求,但他們更需要精神的鼓勵,農村教師的尊嚴在于體現自己的價值并得到大家,尤其是領導的認可。在重視物質的今天,寶應倡導的這些精神,打造了教師良好的精神狀態,難能可貴,值得各地借鑒。其三,有效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水平。在調整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時,統一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參照縣鎮標準核定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這是一大突破。在保證編制的同時,寶應還采取了兩項舉措:新分配的教師主要到農村任教,2011年義務教育補充的新教師85%充實到了農村;城鄉學校干部、教師之間的交流,交流的標準、要求都相當明確、具體,這些機制都是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非常可喜的是,在寶應,教育界的上上下下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堅守,上進,奉獻,鉆研,改革,這些品質和這種狀態,好啊!
以上這一切,都可歸結到文化建設上去。記得幾年前,有一年暑假,寶應縣教育局專門召開學校文化建設研討會和培訓班,明確提出,要以學校文化建設來推動學校發展,推動教育改革。顯然,寶應縣教育局有一種敏銳感和對事物發展的深度感知及準確判斷。在寶應,文化成為一種力量,他們的實際行動,印證了恩格斯的論斷: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都讓我們向自由邁進一步。而且,他們也以行動,闡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論點:要以文化來定義發展。從這個角度說,寶應讓每一所村校都美麗,是文化讓學校美麗,村校美麗是一種“文化的美麗”,是文化讓先進的教育理念成為感性的顯現。
判定學校是否美麗最終的標準不在校園,而在校園里學習著的學生,學校的美麗,最終也是讓學生美麗起來。寶應這么多留守兒童已被關懷,被所有人關注,陽光灑進了他們的內心。那封范水初中學生寫給鎮長的信,那一次次刻骨銘心的公民實踐活動,那一個個活躍著的學生社團,那些極具藝術品位的表演,用記者的話來說,“孩子們的水鄉靈氣和非凡的創造力”……無一不說明,寶應村校孩子們的快樂體驗、幸福成長。面對著孩子們,我們不能不從心底里迸發出這樣的贊嘆:寶應的每一所村校都美麗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