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所新學校當校長,我的工作都從聽課入手,這種方式既可讓我更快地認識老師,又能使我快速地了解老師的教學情況。三年前來到湖塘實小,我依然堅持這個習慣。而且,每次聽完課,我都要與教者作一番交流。
一天,聽完一位老師的課,與她交流時我針對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建議她翻閱當時剛出版的《江蘇教育》雜志,上面有關于本次話題的一篇文章,她一臉茫然。我追問:“你手邊有《江蘇教育》嗎?”她如實相告:“沒有。”“其他老師呢?”“好像有的不多。”我隨手將我的那期《江蘇教育》給了她。她走后,我立即詢問了相關的行政人員和教師,得到的答案是,教師中有《江蘇教育》的確實不太多。
“作為江蘇的老師,手邊沒有江蘇的教育雜志是不行的,作為老牌實小的老師,沒有更不行”,我這樣想。于是,我與校級領導商量,形成共識:實小的的老師,每人手中至少要有三份雜志——一份《江蘇教育》,一份《江蘇教育研究》,一份與自己所教學科相關的雜志。其中一份由學校統一征訂。
作為教師,僅有幾本雜志就夠了嗎?雜志提供的更多的是前沿信息,教師的底蘊更多的還得依靠讀書來獲得。一次培訓班上,有位領導的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目前,能靜下心來看書是一種能力,一般人做不到。”細細想來,這話一點不錯,且發人深思。“一般人做不到,教師要能做到;一般教師做不到,實小教師要能做到”。于是,關于教師讀書的計劃在我的頭腦里慢慢形成:我們以行政支持的形式號召全體教師加入到讀書的行列,每年閱讀3—4本書,包括名著、專著。老師們積極響應,一時間,購書、讀書、評書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線。為了增添讀書情趣,我們將每周五確定為“教師讀書研究日”,在每個讀書日,實小老師齊聚一堂閱讀、思考、交流;為了增強讀書效果,學校適時組織了讀書心得競賽。我們把老師們的獲獎作品集結成冊,以示表彰。讀著這些文采飛揚、思想豐盈的文字,我們欣喜于老師們的才思與底蘊,更欣喜于老師們的讀書熱情與職業使命。
什么樣的校本培訓最有效?什么樣的校本培訓最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發現現在很多的培訓是聽聽心動,想想激動,可回到課堂就是不動。因為這樣的校本培訓,缺乏能促使教師行動的魂。而閱讀,應該成為當下教師生命成長之翼,校本培訓之魂。它,最樸素卻也最有效。校本培訓,我們堅信須從靜悄悄的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