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賞呂建偉校長的“追求本真”的辦學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扎根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的實踐,立足中國本土,勇于改革,敢于創新,探索和試驗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實踐體系。今天,我們追求本真的教育,就要學習陶行知,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走自己的路,走個性特色之路,走改革實驗之路。
呂建偉校長把“追求本真”作為學校辦學理念和指導思想,體現了他在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教育自覺,體現了他辦學的境界、品位和氣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教育是以育人為宗旨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具有教育性、周期性、遲效應等特點。它的成效和工廠企業生產產品不一樣,不可能立竿見影,在短期內見效果,而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周期。因此,學校教育來不得急躁,不需要轟轟烈烈,而需要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有人認為,學校教育是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就要求我們的校長要有平和、安靜、淡定的心態,安安靜靜地辦學,認認真真地辦學,扎扎實實地辦學,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追求本真,正是反映了學校教育的規律,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所要求的。
呂建偉校長說得好,“我們在乎的已經不是什么口號,而是要安安靜靜辦學這份定力。放棄轟轟烈烈的形式,只搞實實在在的研究;遠離熱熱鬧鬧的場面,研究真真切切的課堂;摒棄華而不實的評價,著眼專業發展的核心”。“社會的心浮氣躁我們無法左右,但沉下心來的這份追求本真的定力,可以在教育的漫漫道路上一點點積攢”。這種平靜、淡定的心態是多么可貴啊!這和當今教育界的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浮躁忽悠、弄虛作假傾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我們教育工作者都應像呂建偉校長那樣,“傾聽教育最真實的聲音”,腳踏實地地追求本真的理念和境界,那就能真正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學生就能實實在在、健健康康地自由發展。
追求本真,展現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追求本真,就是要尊重客觀存在,就是尊重教育事實和教育現象的客觀存在,就是不斷地探索和遵循教育規律,就是以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辦教育。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追求本真,不急躁,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弄虛作假,不忽悠坑騙,敢于說真話,不做違背教育良心的事。就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敢于改革,勇于創新,從舊中國的教育實際出發,積極開展教育試驗,探索和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陶行知批判傳統舊教育是應試、應考的教育,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教育,是教學生吃自己、教學生吃別人的教育。這種死教育完全違背了教育規律,違背了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正是在對舊教育深刻批判的基礎上,陶行知嘔心瀝血,創辦了曉莊鄉村師范學校、育才學校、社會大學、新安小學等,在教育改革實踐中提出并不斷完善生活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令人高興的是,呂建偉校長在追求本真的教育價值觀引領下,走行知之路,提出“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著力研究適合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打造本真課堂,構建適合師生共同發展的本真管理機制,并將評價主動權還給老師,使師生員工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評價主體。在這過程中逐步彰顯湖塘橋實驗小學本真文化的學校特色。
我還特別欣賞呂建偉校長在追求本真中,較好地處理了學校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學校文化具有歷史的延續性,是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它總是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引領學校持續發展。有的學校在功利主義價值觀驅使下,一任校長一個理念,一任校長一個文化,一個校長一個規劃,對學校傳統文化采取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使師生員工無所適從。呂建偉不是這樣,他以追求本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繼承并發揚了湖塘橋實小多年積累所形成的求真文化。他說得好,“追求本真,是一種理念,指揮著我們的每一次行動;追求本真,是一種文化,指導著我們的每一次思考;追求本真,是一種境界,指引著我們在一次次前行與頓悟中傾聽教育最真實的聲音”。呂建偉校長已把求真思想融匯到自己的大腦和血液中。從對學校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可以看出,呂校長是一位成熟的校長,是一位充滿理性和智慧的學校領導者。
追求本真,已成為呂建偉及其同仁共同的教育價值觀,成為湖塘橋實驗小學一面亮麗的旗幟。我們期待呂建偉校長堅定不移地追求本真,踐行本真,為學校發展,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為教師們的成功,做出更大的業績。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