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研究,這樣一個極富“熱度”的詞語,已經滲透到兒童教育的各個方面。學科教學在研究“兒童學習的有效性”,德育在研究“兒童道德的成長性”,學校文化在研究“兒童的獨特性”……“兒童”成了林林總總的“說法”,概念不一的“名詞”。可是,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的成長環境卻是被“污染過的”。學科在研究兒童學習有效性時,潛意識中仍然指向分數;德育在研究兒童道德成長性時,依然到處“貼標簽”;學校文化在研究兒童獨特性時,卻演變成“惟一性”。
究其根源,就在于沒有遵守兒童生命發展的“次序”。
教育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種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傷仲永》,想起《江郎才盡》,想起那個神童魏永康(他2歲時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時掌握初中文化,8歲時上縣重點中學,13歲時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時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可惜最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學。)仲永、江郎、魏永康,昔日神童,何以至此?
個中緣由,不言自明:違背了兒童生命發展的次序,就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兒童的心理是浪漫的,思維是直觀的,生活是游戲的,他們的一切是有別于成人的。兒童研究首先需要我們去了解兒童。有了深度的了解,才能理解兒童的言行,理解兒童的喜怒。在充分理解兒童后,才能真正地尊重他們。沒有尊重,哪里談得上引導兒童成長?了解、理解、尊重、引導兒童,這都需要學習“兒童生命成長的次序”。
兒童生命發展的次序,可以從生理、心理、腦神經等科學門類去梳理。心理學家皮亞杰早在上個世紀就從“認知心理學”層面對兒童“認知發展的次序”作了科學研究:感覺運動階段(0—2歲):直覺行動思維;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形象思維;具體運算階段(7—12歲):過渡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2—18歲):抽象邏輯思維。腦科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大腦皮層的成熟水平直接決定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們卻漠視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以自己想當然的“經驗”去代替科學,去違背次序,去壓抑兒童成長。
因此,遵守兒童生命發展的次序,需要我們去學習與研究,這樣便可以少一些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發出的驚世控告:“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如此,我們也可以多一份龍應臺筆下的靜謐之美——“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
就讓我們成人安靜地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用上我們一輩子的等待。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