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實小正在異地新建,一天,工程建設的負責人告訴我教學樓的工程過半了,讓我去看看是否還有其他要求。走進現場,一間一間的教室已基本成形,教室與走廊都顯得很寬敞,學生活動的空間比現在大多了。負責人向我介紹教室的基本布置:投影儀、多功能桌、幕布、電視、空調、儲物柜……想得很周到,實用而現代。不過,我始終覺得還缺了點什么,我的眼睛掃過教室的每個角落。
圖書柜在哪?我的腦海里突然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幕場景:孩子們在全新的環(huán)境里手捧一本心儀的書,三三兩兩地閑步于教室,停步于走廊,漫步于校園每一個精致的空間。
“綜合樓里有專門的圖書館,空間很大,足夠安排孩子們閱讀。”
“還不夠,教室里一定要有專用的圖書柜,讓孩子隨時有書讀”。我堅持著。
“讓孩子隨時有書讀”,這是我來到實小工作后一直堅持的做法。
書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經典讀物,這么好的資源放在圖書館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可惜。我對學校圖書管理、借閱制度進行重大調整:要求每學期以班為單位到圖書館借書,時間安排在期初,每次根據班級情況借書80—100本,放在教室圖書柜里。各班安排兩名圖書管理員,學校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借進教室的圖書由各班管理員做好借閱登記工作,既不要借書證,也無須電腦記錄,借還非常方便。這樣,孩子們無須進圖書館就能盡情暢游書海(進入圖書館查閱資料和整班進入圖書館閱讀另當別論)。期中過后,再到圖書館借還一次。試想,圖書流通率可以達到多少?
實行調整后,有人提醒我,這樣做效果確實不錯,但是圖書館借閱登記處就只有班級借還登記而沒有足夠的流通率了,檢查、驗收是否要打折扣了?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我認為,如果非得死搬教條,我寧可不要什么“示范圖書館”的稱號!流通率沒錯,但是追求怎樣的流通率值得研究。
圖書館是最大最好的課堂。把圖書館“搬進”教室,讓圖書不再沉睡,不再是擺設,而是直接走進孩子們的心靈,無論對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還是對引領學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們的校園不缺乏圖書,缺乏的是對圖書的渴望和圖書的流通。無論環(huán)境怎么改變,對書的渴望得永遠保持新鮮,我更愿意看到老師們、孩子們出現“為書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渴求。
新校就快建設好了,每個教室都留下了足夠大的書柜,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