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教學設計】
2007年5月,在一次全國名師展示課上,我第一次執教了《牛津小學英語6B》(譯林版)第6單元《Planning for the weekend》這篇對話,這是當時教學課件的一個主界面:

那一次,我以“采訪”任務為主線,為學生安排了一系列的采訪計劃,引導學生在完成采訪計劃的過程中,經歷感知、理解、運用語言的過程。“采訪新教師”——學生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本課重點句式be going to;“采訪David和Gao Shan的周末計劃”——學生理解課文對話內容;“采訪楊瀾的周末計劃”——拓展性聽力訓練,讓學生在新的語料中理解目的語;“采訪布什總統的周末計劃”——人機對話,鼓勵學生運用本課語言;“同學之間相互采訪周末計劃”——拓展運用,自由表達。
課后,老師們的反響十分好。有位老師在她的文章中這樣點評那節課:“Interview——語境的巧合?牛津小學英語6B U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Part A圍繞“周末活動計劃”這個話題開展各種活動,所涉及的日常交際項目有介紹、打電話、詢問和建議等,其中以詢問What are we going to do ...?為重點內容。Part A涉及的生詞有plan,have school,take part in,concert,Beijing opera,by the way等。這一課沈老師顯然把重頭放在了主要句型上,她的教學設計真可謂步步為營,誘‘敵’深入。采訪新英語教師(其實就是她本人),引出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在新授完本課后就播放了采訪楊瀾的片段,請學生以第三者身份轉述楊瀾的plan,深化了句型What is she going to do? She’s going to ...;接著引導學生采用人機互動的方法采訪布什,除強化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的運用外,還刻意增加了對Would you like to join me/us?Yes,I’d love to.的操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到了成功,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大大提高。”
【回望課堂分析反思】
第一次執教之后,我仔細看了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確實,整堂課上得十分順暢,任務線索清晰連貫,師生之間交流頻繁,似乎,這應該是一節成功的課。但是,回望自己的課堂,品讀老師們的評析,我總覺得缺了一些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
一、缺對話整體之“形”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的A板塊都是一篇完整的對話,通過對話學習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單元語言功能,初步嘗試運用語言。A板塊對話是有上下文、有邏輯關系的較為完整的語篇,它是不同于其他板塊較為單一的詞、句教學的。老師們的點評,大多是稱贊我處理新單詞、新句型的精妙之處,卻看不到對教材整體教學過程的褒獎。也就是說,在我的課堂上,老師們看到了一棵棵漂亮的大樹,卻沒有看到那片森林。教材中的完整對話,更多地被我肢解成了重點單詞和句式,卻沒了最重要的整體之“形”。回望課堂,學生們在一個又一個的采訪中,運用的也大多是一來一回的固定句式,沒有上下文,沒有跟進式的對話交流,就好像打乒乓球,發球接球,再打過來的球就沒人接了。
二、缺任務主體之“人”
本課我較多借鑒了任務型教學的理念。任務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強調實踐性和參與精神,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來完成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本課的主要任務是“采訪”,由采訪不同的對象形成了“任務鏈”。可是,采訪的對象全是老師事先預定的,不管學生是否感興趣,他們必須在一個個環節中依次采訪這些人;采訪的話題也是老師確定的,而確定話題的依據則是因為知識點操練的需要。評課老師的那句贊語令我汗顏:“她的教學設計真可謂步步為營,誘‘敵’深入。”作為教學任務的主體,學生們只能在我的牽引之下,亦步亦趨,完全沒了自主。
【第二次教學設計】
一、熱身交流,師生定標——突出學生之“主”
1.嘗試“主動得體”地交流:借班上課,還學生自主。讓他們根據各自的興趣、想法與新來的老師主動交流,話題內容不限,但是要“主動”、“得體”,這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最基本要求。在應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可以適當鋪墊本課新的語言,引入本課話題。
2.根據教學內容討論本課目標:作為六年級學生,學習英語已有至少三年半的經驗,當他們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會有一個怎樣的目標呢?在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過程中,我們都十分重視明確教學目標。可是,往往只有教師明確目標,學生卻不明不白地被老師的目標牽著走。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討論本課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在此基礎上再呈現本課目標,使得師生雙方共同明確本課的方向,形成教學合力。同時,因為話題是“討論計劃和目標”,這是談論“計劃要做的事情”,師生所用語言與本課的重點句式也是吻合的。

二、聽讀結合,整體入手——凸顯對話之“形”
1.預測內容:本課對話題為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看到這個標題,學生會有什么疑問呢?他們又想通過這篇對話了解什么呢?在進入對話整體教學之前,我設計了“預測”環節,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預測對話內容。如有疑問,大膽提問。在預測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對話的引言部分,驗證各自的猜測或解答疑問。

2.從聽到讀:聽對話,整體引入,學生了解對話的主要信息——“周末做什么”。

讀對話,了解周末計劃的細節——“周末分別具體做什么”,再合作讀對話,根據對話上下文猜測新單詞和句式的含義,相互交流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重點關注的是對話的整體框架和完整信息,學生通過個體學習和小組交流理解新的單詞和句式。
三、嘗試表達,拓展交流——培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1.QQ聊天:QQ聊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活動,學生需要通過“聊天”把他們所了解到的對話信息轉述給他人,并且邀請對方參與。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進一步內化了對話信息,初步嘗試了語言的表達。同時,針對課文對話中凡別人邀請必欣然接受的單一應答“Yes,I’d love to.”,我通過QQ聊天內容的部分預設,引導學生生成課文之外的表達“No,thanks. I’m not free.”,彌補了課文情景的不足,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符合生活實際。
2.復述對話:學對話,我們首先會了解對話的信息,即What——對話說了什么。通過復述對話的任務,引導學生完整表達出他們所知道的對話內容。復述課文時怎樣連貫表達呢?那就要有各自的策略和方法。本課,我主要想教會學生構建圖式,記住整體內容。ppt上呈現的,是老師復述對話的思維導圖,在此啟發下,學生會有他們自己的圖式,以及最適合他們自己整體記憶、連貫表達的方法。“授人以漁”可以讓孩子越學越輕松。
3.交流運用:學對話,我們不僅要了解對話的信息,即What——對話說了什么;更要學習對話的方法,即How——對話是怎么說的。“學說話”是小學生學習英語最基本的狀態,跟對話學說話,就不是學一個新單詞,學某個新句型,跟對話學的,應該是連貫的思維和表達。在最后一個環節,我把本課出現的主要句子都隨意板書在黑板上;然后,給學生一個任務——排序。什么話應該先說,什么話應該后說,這就是上下文,這就是語言的邏輯關系。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關注整體的、連貫的交流和表達。我認為這是小學對話教學最應該重視的技能目標。
同課再構,收獲很多。第二次設計之后的課堂,似乎沒有第一次設計的那么“好看”,少了很多吸引眼球的因素,如“楊瀾、朱軍、布什”。在第一次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第二次的設計,更像一次“洗課”——洗盡鉛華,回歸本真。課堂的本真是什么?就是用好教材,為學而教。
用好教材,首先需要我們研讀教材,在教學中體現板塊的功能特點,而不是本末倒置,舍近求遠。為學而教,就要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把學習當做滿足學生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基本心理的滿足,特別是歸屬感和影響力。我們的教學只有創造條件,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完成,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才會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