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派新生代名師的教學主張》讓我好不感動:主張的鮮明和獨特,思想的開闊和深刻,風格的多樣和表述的從容,建構向度的豐富和實踐的扎實,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他們努力繼承,又努力超越,以自己的努力,顯現著蘇派更加欣欣向榮的未來。
他們代表著青春。他們的教學主張,就是以青春的名義對教學改革的一個崇高而鄭重的約定,又以青春的約定表達著他們不懈的追求和切實的行動。他們的主張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思想的叢林,林中搖曳著青春的風鈴,響起風格的青春序曲。于是,我們向蘇派新生代致敬,就是向青春致敬,向未來致敬。在這片青春的樹林里散步,一定會得到關于青春與創造的啟迪。
一、教學主張:思想的血液、風格的魂靈
蕭伯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要是沒有什么主張,他就不會有風格,也不可能有。一個人的風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對自己的主張感覺得有多么強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堅定。”他的意思很明顯,風格來自自己的主張、追求。形成風格,首先要拷問信念和追求自己的主張。主張應當是風格的魂靈。
的確,風格離不開主張,離不開思想。福摟拜是一位執著追求“最恰當的字”的作家。他說,思想是風格的雕塑。別林斯基則說,思想是風格的血液。思想的淡化以至離去,風格之花必將會凋零、枯萎而死去。一個教師的教學主張有多堅定多強大,教學風格就會有多鮮明多獨特。
教學主張是一個教師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化和凝練,也是個性化的表達,猶如一個人內心的指南針。它超越了實踐,也超越了一般性教學觀念,用許衛兵的話來說,這是對教學實踐“形而上的關懷”,這關懷包括形而上的觀照和引領。
這批新生代名師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如果對這15位名師的教學主張作一些初步梳理和歸納的話,可以看出他們所確立的教學主張有不同的視角。其一,側重于文化與生命的視角。祝禧和王笑梅分別提出文化語文和生命語文的主張,文化語文主張語文教學要走在“回家”的路上,即要回歸文化。生命語文則主張“語文成為兒童生命的泉眼”。其二,側重于教育所面對的關系的視角。周益民探尋的是兒童與語言文字的關系,形成詩化語文的主張,“與兒童共同尋找語言家園”。蔡宏圣認為數學與兒童有著和諧的本源,和諧是數學教育的固有姿態,和諧成為他數學教育的主張。施延霞從教育與環境的關系,提出優化英語教學環境的主張。曾寶俊探尋的是兒童與科學的關系,主張經歷、體驗、理解科學。其三,側重教育宗旨的視角。錢陽輝用最平實的語言,主張數學教育就是把孩子教聰明。陳萍主張主體德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德育的根本宗旨。其四,側重教育狀態或形態的視角。徐斌認為教育的形態是無痕的,無痕的數學教育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許衛兵則認為,數學教育的主要形態應是簡約,簡約是教育的藝術和智慧。沈峰主張英語教學應當自然、自在、自如,即自在的心靈體驗,自然的師生關系,自如的運用能力。其五,側重于方法論的視角。魏星主張用向四面八方打開的方法,為言語生成而教語文。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是從方法的改革開始的,提出諸多“重于”的主張,比如講評重于指導。
以上只是一個大概的分類,并不精準。其實,分類的維度是多元的,不過,無論何種分類,都離不開教育的宗旨、學科的特質,以及個人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也離不開個性化的表述。同時,所有的教育主張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問題:教學主張究竟為了誰?
二、兒童發展:教學主張的根本價值與終極意義
的確,教學主張絕不只是一句吸引人眼球的口號,因為,它都要回答同一個問題:究竟為了誰?其實,這一核心理念本身就內在地孕育著兒童這一核心要素,兒童成了他們教學主張的主語,即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成了他們教學主張的基本邏輯,即一切從兒童的發展出發;教學主張的基本方式是兒童方式,即以兒童的方式展開教育教學活動。總之,他們的教學主張有一根本立場:兒童立場。他們從來沒有淡忘兒童,甚至連輕慢兒童也沒有。假若離開了兒童發展這一根本宗旨,那么,教學主張只能是一個華麗的詞句,只能是一個失缺內涵的干枯的概念,只能是教師毫無意義的個人表演。
為了兒童的發展,首先要認識和發現兒童。周益民對兒童的認識與發現是:兒童首先是今天,兒童的名字就叫“今天”,有了幸福成長的今天,才會有幸福的明天;兒童擁有豐富的可能性,他們是天生的詩人、可敬的探索者、藝術的王子;兒童有令人驚異的深度,當然這是兒童深度。周益民告誡自己:只有真正認識和發現兒童,才會真正知道一切從兒童出發,出發點在哪里,又應走到哪里去,也只有這樣,才會給兒童以完整的童年,語文教育、整個教育才會回到人生的根據地。
其次,要尋找學科與兒童的本質關聯。王笑梅認為語文與兒童的本質關聯是:“語文,兒童生命的泉眼。”這一本質關聯的具體內涵是:“語文課堂是師生心靈的約會”;“作文是一部兒童童年的嬉游記”;“將兒童應做的事變成游戲,將兒童最難的事化作嬉戲”。兒童的生活是生命的初戀。語文回到兒童生活中,才會有生命感。這樣,從生命的角度找到了本質聯系,于是語文教育才能找回生命的原初體驗,程式化的語文教學也才能在生命的體驗中消融。王笑梅告誡自己:缺少這種本質關系,兒童與學科永遠是“天各一方”,生活、生命以及語文本身就無從說起。
再次,要研究兒童是怎么學習的。兒童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兒童是怎么學習的,往往可以看出兒童是怎么發展的。錢陽輝的教學主張的形成過程告訴他,對小學數學教育要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把目標、內容、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在社會、學科、兒童三位一體的整體上作系統化的建構,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研究兒童是怎么學習的,假若學生不經歷知識創造、解讀發現的過程,那么教學目標是無法達成的,兒童發展也只是一句空話。研究兒童發展,沈峰主要從建構入手,并進行了具體的闡釋,“應該建構什么”、“應該建構哪里”、“應該建構的是誰”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兒童的學習在建構中改變了關系,又在改變關系中獲得發展。錢陽輝和沈峰告誡自己:有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就可能有什么樣的兒童。
第四,發展兒童,既要發展兒童的整體素養,又要著力于兒童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兒童敢不敢、能不能創新,則是決定民族未來的核心。我們常常理論上承認兒童的創新精神多么重要,可一回到實踐,創新就被知識、被分數沖掉了。嚴格來說,我們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曾寶俊認為,創新最重要的,一是孩子們應擁有“第三只眼睛”。這“第三只眼睛”是始于兒童的好奇心的,又是在發現科學規律中形成的。二是要有一種勇氣,即敢于懷疑,大膽質疑,甚至有一種“摧毀科學經典的能力”。三是要有科學的方法,學會進行探究活動,并在探究活動中,善于總結,善于發現,學會創造和發明。曾寶俊告誡自己:讓創新主導自己的教學。
三、回歸與尋找,提煉與提升:教學主張形成的基本路徑
教學主張不是某一個早晨就能確立起來,更不是空穴來風,沒有長期的實踐和思考,是形成不了教學主張的。
建議你好好地讀一讀蔡宏圣的文章。他這么概括自己教學主張形成的經脈:“二十多年來,正是在學習和思考的約會中,提出了不少對當下數學教學的獨到理解,并匯集起來逐步確立了‘和諧是數學教育的固有姿態’的教學主張。”的確,與他者的相遇與約會是會有新的發現的,是會誕生思想的。不過,他約會的是思考,他的約會就是思考。思考之一,“本源追溯”——“兒童是和諧的生命體”,“數學是和諧的復合體”,那循乎兒童和數學的和諧本源而展開的數學教育,自然是和諧的。思考之二,“課例突破”——以課例為基礎的理性思考和總結,碎片得以結構化,論文因此而漸成經典,教師因此而得以成長。思考之三,“理性自覺”——課例、經驗、思想碎片,經持久的拷問,在磨礪中提升,這是理性自覺的過程。蔡宏圣具有理性氣質,其教學主張的形成經脈正是理性的追溯、理性的拷問,理性的提煉、提升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他又注意用感性的方式來展開和呈現,提出諸如“出發等這就是一種美”——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的顯現。”可見,蘇旅名師的重要特征,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而正是這兩者的結合,催生了教學主張。
同樣的,祝禧教學主張的逐步形成,亦是在對實驗過程梳理后的思考:把目光停留在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上。而她的基本路徑是回歸,是尋找“回家”的路。法國哲學家利奧諾首創的“重撰”概念是與“回歸”緊密相連的。利奧諾認為,重撰既是“回歸到起點”,又是“深加工”。祝禧正是有兩次“深加工”,一次表現為對文化語文的闡釋:文化語文之“文化”,以民族文化為核心,以多元文化為視野,以當代文化為切點,以兒童文化為語境。在此基礎上,她又進一步“深加工”、提升:文化語文洋溢詩意的溫度、史意的厚度和思意的深度。是的,回家的路上充滿著新的想象,充滿著創造,文化永遠是回歸與創造的過程。
回歸需要尋找。周益民的尋找極為深刻,他尋找兒童,而且和兒童一起尋找。管建剛則是另一種尋找,他的尋找是在故事中進行的,是在傳統教學與現代教育的交織中選擇的,他的尋找就是選擇。魏星尋找的是語文教育的規律:“言意共生”體現語文觀、“個體內生”體現人本觀、“活動創生”體現實踐觀、“有無相生”體現哲學觀、“生生不息”體現生命觀。許衛兵的簡約數學實質上是在尋找豐富中的簡單、深刻中的淺近,以及教師的豐富與教學的簡約,也許應了契訶夫的名言:“簡捷便是天才。”也應了美國詩人艾略特·溫倫格的話:“好得很平庸”——好的教學當簡約,當“平庸”。
如果說作家是尋找語言的流浪者,那么數學教師則是尋找數學思想的“流浪者”,比如王凌竟在數學知識中尋找“社會屬性”,而且對“社會屬性”作出了獨到的解釋,可見王凌有哲學視野和思維。其人其課廣泛受到高度贊揚,是理所當然。建議大家好好研究王凌。而音樂教師則是尋找音樂文化的“流浪者”,比如黃美華要用文化把音樂課堂撐起來。記得黃美華談論過關于“美麗”和“漂亮”的話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文化支撐的課、用文化潤澤的人是最美的。黃美華對此有精辟的演繹。
基本路徑就這樣在他們面前鋪展了一條寬闊的路:回歸,尋找,發現,實踐經驗的提煉,原初思想的提升,教學主張才會逐步明晰,才會生成。
四、課程開發、課堂教學改革:教學主張需要實踐建構
教學主張既要依靠理論的支撐、理性闡釋的清晰與深刻,也要依靠具體的實踐建構的支撐和證明,否則只有“形而上”,而沒有“形而下”,“形而上”也就變成了空殼,況且,實踐建構也不純粹是“形而下”。
新生代名師都在教學主張引領下進行實踐建構。一是課程開發。祝禧開發了校本課程,無論是人文大主題文化閱讀課程,還是意象主題文化閱讀課程,都極富文化的意蘊,極具文化語文的特色。周益民開拓語文課程的新疆域,無論是誦讀與聆聽課程,還是身體閱讀課程,還是口傳民間文學的引入,都在“尋找”語言存在的家。管建剛實際上是在創造自己獨特的作文課程,是顛覆后的創造,他很可能建構的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作文課程體系。施延霞建構的是“以校園英語環境為主體,以課堂英語環境為核心,以家庭英語環境為補充,以課程資源環境為提高”的一整套英語環境課程系統。黃美華開發的是“主題性文化情境課程”——在一個文化主題引領下,開發、整合“合適”的音樂素材,將音樂“置于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中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陳萍十分重視理論建構——品德教育:走向主體活動。究其內容,仍然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建構。她的專著《走向主體活動的品德教育論綱》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
二是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建構。教學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的中介,是理論化的實踐,實踐化的理論,難度很大。如果對一般教師提教學模式建構是過高要求的話,那么,這批新生代名師,則把建構課堂教學模式作為自己的主動追求。比如,王笑梅用四個“讓”串起了自己模式建構的線索:讓文本靈動、讓課堂靈動、讓閱讀靈動、讓寫作靈動,而一切的靈動都是生命的靈動。比如,徐斌有個性化十分鮮明的建構:“不知不覺中開始”——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潛移默化中理解”——兒童學習心理的深度洞察;“循序漸進中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的精心組織。這就是徐斌的“無痕教育”,的確是無痕的,卻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和兒童的知識結構、文化人格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比如,蔡宏圣的和諧數學,價值指向——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設計——思維方式,這一系列化的思考和整體設計,正是和諧教學模式建構的操作要義。比如,錢陽輝的實踐建構,主張深入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層面,顯然是一種深度建構。沈峰十分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思維引路,訓練學生在探索中發展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讓學生思維跳躍起來。不能說他們已建構了教學模式,但已有了基本的框架,這難能可貴。今后的任務應當是進一步具體化、結構化,并作出理論解釋。
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建構,課程開發與課堂教學模式的雙向建構,有力地托起了名師的教學主張,并使教學風格的孕育與形成貫穿在教學過程及其研究之中。同時,也正是在主張引領下的雙向建構,促進了名師的成長與發展。
名師成長是有核心因素的。季羨林曾經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三重境界來解釋人的發展的三個核心因素,即“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要有理想、抱負和胸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刻苦努力、勤奮付出;“眾里尋他千百度”——不斷探索、尋找、發現、創造。季羨林又補充兩個,一是機遇,二是人的先天稟賦。這五個核心因素點出了人的發展的關鍵,同樣可以視作名師發展的關鍵,其中最為關鍵的應當是教育思想和理念,應當是人的精神境界。最近聽到林則徐的那句話:“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登絕頂人為峰。”這句話用在名師的教學主張及其實踐中,不僅恰如其分,而且可能又是一次更高的引領和召喚。故,迫不及待地抄錄于此,作為結尾。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