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設計及反思】
《水》是一篇敘事散文,屬于文學作品。我們閱讀文字,仿佛走進了一部電影。由遠而近出現了三個場景:遠足擔水、雨中洗澡、勺水沖涼。三個場景很有典型性。挑一擔水來回跑二十公里,得等一個小時只能挑一擔回家;一場雨下得很大卻很少有淋雨的機會,所以全村老少都出來洗澡;只有一勺水卻流了那么長時間,讓兄弟四個從頭到腳都舒服與滿足了。巧妙的對比,宏大與細致的場景描寫,苦與樂的生活體會,能看出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文的匠心。
散文有散文的特點。這篇散文之“魂”在于對人生世相的思考和生存之理的探索。文本最美的特質就在于給了我們生活的哲思。文本的藝術感染力不但來自于生動的文筆穿越艱苦的環境而噴涌出的一股暖暖的痛快的氣息,更來自于對艱苦環境下苦與樂的追問,使學生在心靈深處對生活的意義仔細掂量。這是一個講述苦與樂的故事,表達了艱苦環境下樂觀的生活態度,也給了我們一個主題“快樂生活,笑對人生”。
馬朝虎的作品,情感細膩,表達真切,感覺細致。這些文字并非只是“語詞的組合與排列”,不是句子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向、多維度的支架和空間,在這些支架和空間中彌散著、生長著、流淌著的是作者進而是讀者內心深處生發出來的情感。文本細膩的描寫,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在給學生的感覺、知覺、情緒、心境帶來與日常感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值得兒童好好品味與咀嚼。我堅信,文本細膩的感覺、細致的描寫能給學生語言文字的感覺與領悟,使他們從中體會生活的態度和人生的哲思。
如何引領學生在文學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韻,通過教學讓學生在文字鋪張的情境中徜徉,獲得豐富而細膩的感覺呢?“方法本身的合理與否”和“方法使用的合適與否”主要就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的。對語文教學方法的討論,如果不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切入而單從教學方法著眼,就無從說明教學方法為什么不同,也無從判斷哪些教學方法是合理與合適的。
為了把教學方法原理層面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內容,使我們所倡導的“理念”不致虛脫,我從教學內容入手,把課文放入“快樂生活”的人文大主題中作為精讀課文教學。教學內容以“一擔水、一場雨、一勺水”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策略以“感覺”為紐帶,綜合運用感性化的文學審美方式。教學結構是在畫面推移中找感覺,悟感覺,話感覺。把課堂教學定位在用文學的方式教出文學味,以提升“語言的審美”品質。需要突破的是作者的文學語言、對生活的感覺如何融合學生的感覺。
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1.讀準“膝蓋”“勺子”“儲水”“扇”“血”等字詞的讀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里的感情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緒、語氣、聲音的恰當表達。)
2.通過感悟、想象、聯想等方式圈畫與批注、誦讀與品味、比較與咀嚼,不斷豐富場景描寫的“意義空白”,懂得文字細膩的描述能帶來真切的感受,看到畫面,聽到聲音,獲得聯想,激發情感。感受作者在艱苦生活環境下的樂觀態度,培養兒童文學閱讀的感覺意識和感悟能力。
3.從《水》拓展閱讀一組以“快樂生活”為主題的文章,讓學生和作者對話、和生活對話,用樂觀的態度感覺生活、笑對人生。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詞語入手,說說“感覺”,引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組詞語:
水平如鏡 清泉潺潺 碧波蕩漾 洪水滔滔
請同學們讀讀這幾個詞語,選擇一個說說讀了以后的感覺。
2.教師總結,說明詞語能把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乃至情感、聯想全都調動起來。從詞語引出課文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閱讀全文,梳理脈絡,“感覺”比較
1.出示三組詞語:
一勺水 膝蓋 儲水 水窖
麥稈扇 扇風 血 血管
鑰匙 狗尾巴草
(1)指名朗讀三組詞語,正確朗讀“膝”“窖”“扇”“血”“鑰匙”“狗尾巴草”的讀音,掌握“膝”的筆畫。
(2)出示“水勺、水窖、麥稈扇、鑰匙、狗尾巴草”的圖片逐一認識。
2.最近幾年,我國部分地區經常遇上嚴重干旱,干旱的最大原因就是降雨少,氣溫高。我們來看一組圖片。想象一下,干旱缺水的地方人們的生活會怎么樣?
(課件出示缺水村莊圖片以及人們排長隊等水的場景,根據回答,板書:苦)
3.課文帶給我們的感覺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拿起書,朗讀課文,用心體會。
4.讀了課文,你有沒有不一樣的感覺?
(根據回答,板書:樂)
5.為什么我們的感覺是苦,而文字帶給我們的感覺是樂呢?我們再次走進文字。我們讀一個文學作品,有時會像走進了一部電影,文中的一個物品、一段場景,都會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請你瀏覽全文,你讀到了哪幾個場景呢?
(根據回答,板書:一擔水 一場雨 一勺水)
[意圖:在老師的心里,文本是有整體形象的。這一擔水、一場雨、一勺水是全文的紅線,貫穿了整篇課文。艱苦與快樂的主題詞不是憑空而出,而是通過閱讀感知整體形象,讓學生尋找那份最原始的感覺。通過感覺對比,體會出生活與文字帶來的苦與樂的感悟。]
三、品讀課文,移情入境,“感覺”挪移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這一擔水是怎么來的呢?
(點撥:走多遠?等多久?為什么只有一擔?體會和我們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流相比,這“一擔水”的不易。)
2.如果把這個小村莊拍成電影,你們認為用什么顏色作背景呢?
(點撥:樸實的文字卻能在我們心里烙上色彩的痕跡,這就是語言的感覺。)
3.一起朗讀,注意語氣,讀出灰黃背景下的蒼涼感!
4.教師:好不容易盼來“一場雨”。這場雨給孩子和大人們帶來了什么呢?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會讀書的孩子能從文字描繪的鏡頭中看到聽到許多的東西。可以是一幅畫面、一個鏡頭,也可以是一個物品、一個聲音。
5.學生自主閱讀。
6.教師:看到過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嗎?這里的哪句話帶給你特寫鏡頭的感覺?
(課件出示: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還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
(1)指名朗讀。這句話中哪些特寫鏡頭是一下子看得見的?哪些是需要聯想領會的?
(2)從“奔跑跳躍”聯想到又一個怎樣的鏡頭呢?從“大呼小叫”聯想到又一個怎樣的鏡頭呢?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中的水。這一個“吃”字,就把我們眼前的畫面定格了!閉上眼睛,(老師范讀句子)你看到了一個怎樣吃水的臉?文字的特寫讓我們看得真切細致。
7.孩子們雨中狂歡的鏡頭被我們定格了,大人們的特寫就更有意思了。課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你能繼續聯想出一幅幅的特寫畫面嗎?想一想再說。
8.文字往往有許多“留白”,被我們的想象豐富了,就能看到生動的畫面!這就是文學語言的表達方式。你準備用什么語氣朗讀這個場面?如果給朗讀配上音樂,配上怎樣的音樂比較合適呢?(歡快的情緒、宏大的場面)
9.根據學生的回答,配上相應的音樂集體朗讀。引導評價:用怎樣的語氣、情緒把自己感覺到的氣氛讀出來?
10.這時,你們覺得整個畫面還是土黃色、灰蒙蒙的嗎?那是什么顏色呢?
[意圖:兒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文學語言給予的身心體驗,尤其在對“意義空白”的填補聯想中還原人物的神態、表情、動作,幫助學生對關鍵的詞句產生真切的體會,獲得真實場景的體驗。朗讀配樂、畫面聯想、色彩引入,將文本語言轉化成鮮明而生動的藝術形象,獲得感覺挪移。這時學生不單單是一個讀者,也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獲得審美意義上的“同感”,對蘊涵的思想與情感有自己的覺悟。]
11.一場雨給老老少少帶來那么大的快樂,可這場雨來得畢竟太少了,炎熱的夏天,孩子們就等著母親打開水窖沖涼了。大家靜心默讀4、5自然段,想想這“一勺水”帶給孩子們什么感覺呢?把你有感覺的文字畫下來,用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
12.指名學生朗讀最有感覺的文字,并說說寫下了什么感覺?重點指導學生比較閱讀這段話。(課件出示兩段文字)
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在水的滑動中,我聽得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吸吮聲,我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
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又滑過了我們的全身。
(1)指名朗讀。
(2)一勺水從頭到腳很快就流完了,為什么作者要寫水流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呢?這么寫多啰唆呀!老師寫得多概括呀!你們覺得是作者這樣寫好還是老師這樣寫好?前后四個同學討論一下,說出你們的理由。
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兩段話的對比閱讀,并通過不同形式的對比朗讀,體會文中精細的描寫帶來的細膩感覺與真切體驗。引導學生想象:“一勺水”像小溪流滑過全身,作者的心里仿佛對水說什么呢?來體會作者的心境。并從“滑”中體會美妙的感覺。
13.如果我們把這一勺水沖涼拍成電影的話,什么畫面該被放大?
(課件畫面:水從勺中滑落,并配以舒緩的音樂,學生分組朗讀這段文字。)
14.指導學生用朗讀傳達出這最細膩最真切的感覺:現在我們就是小馬朝虎們,“我們四兄弟就像……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反復朗讀體會用怎樣的語速與語調表現這種美妙的感覺。
15.練習背誦這段話。
16.這水就這樣緩緩地流淌著,滑過我們的肌膚,每一個毛孔、每一寸肌膚都在說舒服。水啊,流淌在小馬朝虎們的身上,也流淌在我們的心中。如果現在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水滑過全身的感覺,你用哪個詞?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又用哪個字呢?(渴)
17.每一寸皮膚都在吮吸!渴呀!母親卻笑著對我們說:“你們真的餓壞了。”為什么不說“渴”而說“餓”呢?
18.現在留在你心中的是怎樣的色彩?(色彩逐漸豐富)
[意圖:作者對水的細膩感覺兒童是不可能有的,更寫不出來。內心的視覺、聽覺和膚覺,這些藝術的感覺也只有作家才有。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獨特性,深入語言層面聯想、比較閱讀,把真切細膩的感覺讀出來說出來寫出來,把兄弟四個對水滑過全身的美妙的感覺表現出來,這種對語言文字的細細品味,目的就是為了體悟覺察作者的心境,獲得語義信息和審美信息。馬斯洛把“高峰體驗”比作“去拜訪個人意義的天堂”。此情此景中,兒童是否也已經感到生活的艱苦和艱苦中的快樂與我同在?]
四、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拓展閱讀
1.同學們,我們從一上課就在說感覺,談感覺,我們從畫面中找感覺,從語言文字中品感覺,從作者的心境中悟感覺,這種感覺其實就是對什么的感覺?
(板書:感悟生活)
酸甜苦辣皆生活,喜怒哀樂皆人生。關鍵看我們用怎樣的心境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
2.學到這兒,你們覺得作者馬朝虎會是個怎樣的人呢?馬朝虎是一個新聞記者,并不是專業作家,他極為愛好文學。文學能讓一個人的感覺細膩起來。老師把馬朝虎先生的作品編成了閱讀手冊送給大家。打開閱讀手冊,我們來讀一讀幾篇作品的題目:《微笑》《臘梅香》《笑一笑》,從作品的題目中讀出了什么?
3.老師也反復讀了馬朝虎的其他文學作品,發現“快樂”二字一直是他作品的主旋律,他用文字把艱苦環境下對生活的快樂態度表達了出來,我們都能從中受到感染。我們一起讀《手冊》的前言:
種種的苦,種種的難,都是要把你造就。因為有苦才明白樂的可貴,因為有災難才能明白平安的可貴。
4.課后,大家繼續閱讀馬朝虎的作品,感受作者的生活態度。寫一篇馬朝虎作品讀后感。愿同學們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獲得力量,在對生活的感受中找到自己的感覺;愿這緩緩滑動的水永遠滋潤同學們的心田。
[意圖:語文教學擔負著促進文化濡染的使命,讓學生構筑起無論是知識、精神還是語言內涵都十分豐富的文化心理結構。毫無疑問,課尾把主題閱讀拓展開去,對實現這種濡化是至關重要的。以“快樂生活”這一人文大主題統領的課程,《水》是其中重要的一篇,為同主題文本的閱讀提供了范例。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中將作者、自己、生活聯系在一起,獲得“快樂生活,笑對人生”的啟迪,使其個體的生命成長具有鮮明的文化內蘊。]
【總論及分析】
文學教學的重點是遵循兒童的審美特性,突出人文精神的熏染、鑒賞能力的培養,結合表演藝術的訓練、情感體驗的深入,這些最終都必須轉化為兒童的語文素養。全文三個場景,每一個場景提供給兒童一種文本的直覺。老師引領兒童將文本語言轉化成鮮明而生動的藝術形象再現出來,其目的就是獲得文本的直覺意義,這其實就是兒童對作家用文學語言表達生活態度的覺悟。
文學語言的審美應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師生共同創設的特定的語文課堂文化境遇中生活性地再現。文學情境應是富于情感色調、充滿智慧張力、具有審美效應、融通生活世界,并能激發兒童活動沖動的教學空間、氛圍或場景,能從多維視角,促進兒童語文學習自然潛能的激活。我們的教學要防止有意無意地讓學生走出作品情境去進行割裂式的枯燥的工具性學習。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不僅有教師的教學藝術,還要有教學方式的綜合與藝術化。兒童學習的本質是綜合、融通的。語文與其他形態的人類文化之間存在著水乳交融的關聯。教學中將文學以外的音樂、畫面、語言藝術帶進來,就是為了豐富語文課堂的文化意蘊,讓兒童在藝術營造的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意思、意味、意蘊。
我們一直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課堂主要的心理活動是認知性的。我們可以追問:兒童的心理活動除了認知性外,還有什么?情緒、意志的活動和認知的活動哪個是前提?專家們認為,情感是早期兒童關注世界,和世界建立關系的第一條紐帶。從根本意義上講,心靈的活躍、活動是和知識基礎同樣重要的基礎。學生心靈的“活力”既有驅動力作用,又有調節、伴隨、輻射和引領作用,也應當是目的性的,都應當作為學習的基礎或結果。教學中應想方設法讓兒童學習的情感力活躍起來。這里的情感力就是體驗力、感受力、覺知力。因為有感情伴著認知經歷學習過程,學生在獲取新知的同時,對知識的愛就會升華,學習活動也變得生動活潑。
我以為兒童的文學閱讀應以語言審美為主要目標,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一切感官進行審美感知,達到表象再現,悅耳悅目;情緒體驗,悅心悅意;行為意動,悅神悅志的審美境界,構建起富有詩意的文學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