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久遠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在百姓民眾口耳相傳的接力暈染中,神話是其中頗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叫人感動的一種,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嫦娥奔月》(蘇教版第9冊)就是這樣一個古老卻又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故事。故事敘說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長生不老藥而升天奔月的情景,意象優(yōu)美,情節(jié)動人,引發(fā)人們各種美麗的聯(lián)想。英國劍橋大學神話學教授朱爾斯·卡什福特說,嫦娥的形象是各國月神中最美麗的。教學這篇課文時,要力求通過故事的把握、語言的品味,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走進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獲得情感的陶冶、心靈的蕩滌,進而體悟一種中華文化語境。
動人的故事記心間
像《嫦娥奔月》這類神話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浸潤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源。因此,指導學生較為熟練地講述故事,既是一種整體性的語言訓練,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手段,合乎神話耳提面命的流傳方式,同時也是深入體驗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必要前提。
1.理清脈絡(luò)。
教學中,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可以通過對課文脈絡(luò)的梳理,幫助學生了然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即:后羿射日——勇斗逢蒙——嫦娥奔月——遙祝嫦娥,以幫助學生較好地進行故事的講述。
2.練習講述。
建筑于整體感受之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兩個片段自行練習講述故事、同桌互述互評,這既保證了課堂參與的全員性,又由于有了“聽”“說”“評”角色的多重變換,強化了練習的有效性。
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人物是故事的要素,體會人物形象是領(lǐng)會故事意蘊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抓手。神話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大多是二元的,鮮明集中,《嫦娥奔月》也是如此。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文中描寫人物語言、神情、動作、心理的語句,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并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對人物的認識。譬如:
后羿的“勇”。其射日時的一系列動作“登上、運足、拉滿、一口氣射下”等,有力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無比神勇。
逢蒙的“奸”。其人居心叵測,混在門徒之中,偷取仙藥時“假裝、手提寶劍、迫不及待、闖、威逼、翻箱倒柜、四處搜尋”等充分暴露出陰險、貪婪的嘴臉。
嫦娥的“美”。不僅外表美麗端莊,飄飄悠悠飛行姿態(tài)美麗,更兼內(nèi)里正直善良,心底無私純正。
故事流淌怎樣的“美”
如果說研讀人物的個性特點屬于部分條塊的深究,那么在此基礎(chǔ)上就應(yīng)將條塊融成整體,走進文字想象故事描繪的意象了。這篇課文文字雖然并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多彩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載體與空間。
“嫦娥奔月”是中國最有意境的神話故事。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人們常說,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從遠古一路走來,盡管已走了數(shù)千年,可人們還是由衷地喜歡它,一輩輩地傳誦著它,就因為故事中蘊藏著動人的美。請你們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感覺到這個故事中都流淌著怎樣的“美”呢?
這是一個開放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nèi)心的引子。學生潛心會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
壯美——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嗖——嗖——嗖——’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英雄后羿神勇無比,為民除害,給人陽剛之感。“后羿射日”成為中國最為人熟知的神話之一。即便是對嫦娥的描寫,也能捕捉到這樣的體驗。面對逢蒙提劍威逼,她毫不畏懼,機智周旋,弱女子顯壯舉。
凄美——嫦娥吃了仙藥飛往月宮。后羿“外出回來,不見了妻子嫦娥”。嫦娥在月宮每日里只有玉兔相伴,形只影單。后羿、嫦娥四目相視,可無緣再聚。后羿“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有情人從此天上人間難聚首,此情此景,怎不叫人一掬同情之淚。
甜美——后羿、嫦娥從此離隔,可以想見思念總比那日頭長。月圓之際,便是那嫦娥悄然佇立桂花樹下,深情凝望丈夫后羿之時。身雖不能至,心已相印,天荒地老。這等情感確乎讓人心生甜蜜。是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柔美——嫦娥美麗善良,心地純潔,是個典型的東方女性形象。
優(yōu)美——“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出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景物純凈、明澈,畫面詩情畫意,充滿遐思。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感受時,腦際其實已經(jīng)生成了豐富的內(nèi)心視像,教師可以適時出示歷代所繪嫦娥奔月的各種畫作資料,與學生的想象相互映襯,再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體驗。需要注意的是,指導一定要從開掘心理體驗的角度著手,要注重個體體驗的差異與多樣,不宜過分強調(diào)技巧。
月亮代表我們的心
每一個優(yōu)秀的文本都會留下一定的閱讀空白,使得讀者能夠借助自己的閱讀積累與生活積淀積極參與文本的二度創(chuàng)作。《嫦娥奔月》的神話同樣有這種“疏可走馬”的自由空間。教師在引導學生領(lǐng)會課文整體內(nèi)涵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走進人物內(nèi)心,并試著外化其心理。不要表層地將此理解成單純的“讀寫結(jié)合”,這其實是為了進一步體驗人物的心靈世界,探究美好的棲息之地,是一個通過“立言”以“立人”的平臺。
這一板塊同樣應(yīng)該賦予學生個性展示的自由。可以指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的相關(guān)部分,各自想象后羿、嫦娥或者鄉(xiāng)親們的內(nèi)心活動,而后以“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加以文字物化。
這是一個蒙罩著“美”的紗衣的故事,學生的想象應(yīng)該協(xié)調(diào)于文本的整體風格,為此,教師可以設(shè)置幾個“范圍題”,讓學生情有所依。譬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嫦娥)”、“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后羿)”、“你看你看月亮的臉(鄉(xiāng)親們)”等等。
哪個嫦娥叫人愛
神話是口耳相傳的,在流傳過程中自然會產(chǎn)生變異,嫦娥奔月的故事歷來就有不同的“版本”,課文所敘是“一家之言”。教學中可以有效利用這一資源,介紹另外的傳說“版本”。
版本一:
根據(jù)《淮南子》記載,后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了月亮里。
結(jié)合這一材料,可以補充誦讀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作《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版本二:
有一年,天空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后羿決心拯救百姓,天天苦練射術(shù)。可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他因強搶嫦娥,而被后羿射瞎一只眼睛,他發(fā)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直貪戀的嫦娥,因而不斷前來騷擾。后羿十分煩躁。
一位大仙給了后羿一丸仙藥,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面臨大禍,吃了這藥,便可擺脫人間一切磨難,升入月宮。嫦娥非常痛苦。她想到丈夫肩負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鄉(xiāng)親們需要他。為了讓河伯對她死心,為了讓丈夫排除雜念,全心為民服務(wù),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找出仙藥吞了下去,飛上月宮。后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終于戰(zhàn)勝河伯,射掉了九個太陽,拯救了人類。
呈現(xiàn)相關(guān)材料后,組織學生比較、鑒別、討論:你們喜歡哪個嫦娥,為什么?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比較閱讀能力,訓練了批判性思維能力,更領(lǐng)略到人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向往,了解中國上古神話鮮明的尚德精神。
神話是文化的根源,深刻影響著后人的精神生活。在前面教學的基礎(chǔ)上,可以簡要介紹詩詞、戲曲、繪畫中以嫦娥為元素的作品,了解嫦娥奔月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意象所產(chǎn)生的影響。
講述、誦讀、想象、體驗、比較,閱讀學習的過程伴隨著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贊,嫦娥為民著想、犧牲個人幸福的美好形象將久駐心間,八月十五的企盼更會讓人生發(fā)對美好的無盡追憶與感懷,古老的神話必然成為民族共同的記憶。
相關(guān)鏈接: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tài)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guān)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與現(xiàn)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所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