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童年與語言的天然關系。
●過一種兒童的文學生活。
●讓語文課堂流動孩子氣、飄教文學味、生長冥思力。
●練就“童話嘴巴”,打造“故事講桌”。
素描
“我就是一張白紙”,益民在一群小學教師朋友中間微微笑著,輕輕地說。
早就聽看云(薛瑞萍)說過,益民最大的“毛病”就是過分謙虛。一大群人中,他總是靜靜地聆聽,總說自己缺乏規劃、缺少自信,只是憑興趣行動。他又格外好學,短短一年的上海訪學期間,不停地在滬上各大名校間竄,選修了多門博碩士課程,興趣點之廣、投入度之高,在我身邊的同學中也非常少見。益民還不常言或寫,在朋友紛紛開博時,他的文字大多藏得很深,輕易難覓其蹤跡。
好在,他常有新課問世,選擇的課文(很多根本不是課文)每每令人吃驚,用小青(張學青老師)的話說是難度系數9.9。不是語文專業的研究者,沒法對益民的課堂做深入的評析,但我感覺,他的課堂和他的自我描述一樣,是潔白的,是純凈的,是充滿了多種可能的一種單純與美好。
品味“白紙”這個譬喻,粗看是謙虛,是自認淺薄,細琢磨,我讀出了其中的生長性、豐富性。益民從初出茅廬走到今天,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體驗過大量的酸甜苦辣,遠非簡單的單純、單調的“白”。但他的“白紙”心態,往往助益其在新的課題面前迅速歸零,回歸一種柔軟的、富有吸納力的心靈狀態,近乎于老子所言的“復歸于嬰孩”。
(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王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