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教學主張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思考。文化語文也不例外。從童蒙時候起,我就覺得文字、文學和藝術是一種神圣而神秘的存在。它們會載著我飛向一個個美麗、夢幻的世界,讓我的童年生活充盈著文字帶來的魔力般的誘惑和文學給予的浪漫氣息。這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直覺經(jīng)驗,也是我后來“文化語文”探究的懵懂起航。
從1985年“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實驗,到1994年“以活動促發(fā)展”的語文教學活動化研究,再到2000年“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廣”的語文綜合課程的探索,我一直在追問:讓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是什么?2003年,當那堂《望月》教學從月神文化的角度去建設課堂情境時,也讓我的目光停留在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上,從而提出了“文化語文”的教學主張。
語文是什么?是語言和文化,是用母語為基石和載體編制的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語文教育的神圣使命便是通過母語學習,幫助兒童建立起知識、能力、情感、道德、審美的人格坐標,獲得民族的價值觀和信仰認同。
近60年來,一次次的教學改革,更變了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制度、科學知識和教育觀念,盡管這里不是沒有文化的成分,但是仍然缺少一種深厚的底蘊和大智慧的觀照。語文教育“缺文化”的現(xiàn)象大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漠視語文本身語言文字的文化性,忽略中國母語重情境、重虛實、重神韻、重意象等文化特征;二是遠離或者弱化了語文的人文性,把語文當作單純的語言工具來教學。
文化,應成為語文的一面旗幟。“文化語文”針對語文教學中缺文化的現(xiàn)象而提出,是對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特性、文化靈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用文化來關照,回歸母語的本質特征,真正把語文當做文化的載體來開發(fā)。也是希望有一天把語文前的“文化”一詞去掉,還語文本來的面目。
一、“文化語文”的“文化”內(nèi)涵
“文化語文”中的“文化”,我從兩個維度來解釋。首先,“文化”作為一個名詞,指那些定型的字詞句章和無定形的氛圍、格調(diào)、氣韻、神采等性靈與精神因素。其次,“文化”作為一個動詞,指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的習得積累的過程。
我從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作出思考。
1.以民族文化為核心。母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話語系統(tǒng),是比任何東西都更本土化的文化現(xiàn)象。要想繼承本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就必須學好母語。而學沒學好母語不只看你認不認識中國字,會不會說中國話,關鍵在于你是否懂得透過語言文字去理解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智慧。
2.以多元文化為視野。兒童應該有多元文化視野,不為國家疆域所限,有良好的了解其他民族文學、藝術、地緣、風俗的習慣和意識。
3.以當代文化為切點。文化是活生生的生活,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教育是培養(yǎng)有文化的活人,而不是培養(yǎng)只有知識的機械人!所以,文化的切點是面對當今的生活,面對兒童的生活。
4.以兒童文化為語境。在兒童文學、兒童閱讀、兒童游戲和兒童智慧的語境下,關注兒童獨特視野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兒童語境中的文化。
我主張語文課堂的“文化”過程要有六大要義:
1.關乎精神。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探尋、體驗和理解蘊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愛等方面的豐富意義,把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內(nèi)涵脫胎于一個個鮮活的主體,激活、喚醒和培育學生的價值感和人生情愫。
2.生長智慧。智慧很難像知識、技能那樣傳授,它更多地需要內(nèi)心覺悟、反省和體認。引領兒童在哲學思辨中“參悟”,在有意義的追問中獲得心靈的啟示和心領意會的感悟、領悟、漸悟、頓悟。
3.積淀濡染。樹立凡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都是教材的思想,利用漢語的文化稟性,借助開拓閱讀的疆域,來開拓文化視野。建設人文主題文化課程、意象主題文化課程和經(jīng)典兒童文學閱讀課程。
4.講究活動。兒童的道德、知識、審美乃至身體的發(fā)展都是建立在活動基礎上的。我們構建的語文課堂活動方式有:認知性活動、陶冶性活動、表現(xiàn)性活動、合作性活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等。
5.融貫藝術。創(chuàng)設廣闊的,富于美感、智慧和親和力的體驗和陶冶的文化情境,精心地將文本內(nèi)容和藝術元素綜合融通,達到“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的境界。
6.走向綜合。站在兒童的接受視角,讓語文與歷史、美學、詩學、藝術乃至哲學啟蒙牽手,使語文課堂充滿史韻、哲思和詩意。教學內(nèi)容以主題統(tǒng)領,互相關聯(lián),讓兒童感悟同主題學習內(nèi)容在表達形式、審美意蘊、價值取向上的豐富和多樣。
二、“文化語文”的校本化課程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才能使國家課程成為真課程。“文化語文”對現(xiàn)有的教材進行適度的解構和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大主題文化閱讀、意象主題文化閱讀、經(jīng)典兒童文學閱讀的校本課程。
1.人文大主題文化閱讀課程。以現(xiàn)有教材為中心,用人文主題進行資源統(tǒng)整,如“永遠住在童話里”、“飛向月亮”“友情如歌”等主題。圍繞文化主題,以課堂教學為“經(jīng)”,主題閱讀為“緯”,加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同主題習作的有機串接,促進國本教材、校本閱讀和語文實踐活動、習作之間相關文化活動的對話溝通、相互補充、相互遷移,實現(xiàn)全方位的課程整合。主題的確立,主要來自母語教學所涉及的漢語言、自然、人文、歷史、社會、生活等多元文化視角。
2.意象主題文化閱讀課程。在博大悠遠的中國文化浩繁星空中,選擇具有母體色彩、帶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化“意象”進行校本課程建設。如“推開窗兒”“蝴蝶翩翩”“牧童短笛”“雁南飛”等。選擇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學作品重組重編教材,讓“意象”文化在小語課堂復活。低年級在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中,捕捉一個個物象,并展開想象,感悟意象之美,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中年級通過主題閱讀,在意象虛實間尋找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體會文學語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級學習中國人特有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和審美方式,借助文學意象,想象作品描述的情境,揣摩心靈之音。
3.經(jīng)典兒童文學閱讀課程。把一本本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當作教材去研究、開發(fā),形成經(jīng)典兒童文學閱讀課程。包括課堂閱讀、課外閱讀、自主閱讀等閱讀方式,班級閱讀、親子閱讀、網(wǎng)絡閱讀等閱讀途徑,積累性閱讀、比較性閱讀、鑒賞性閱讀等閱讀指導課型。“滿天星閱讀廣場”(“滿天星”是“文化語文”標識)中有老師開發(fā)的《兒童文學閱讀手冊》和《滿天星星級評價手冊》,為兒童的閱讀搭建拾級而上的階梯。
三、“文化語文”的新思考
自從幾年前提出“文化語文”后,我在課堂觀察與教學實踐中不斷前行。我發(fā)現(xiàn),教師們在教學一篇課文時,既重視工具性的語言知識和能力訓練,又兼顧“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特別是遇到文學作品的時候,還要兼顧它的文學味。張志公先生曾說過“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有比例不少的文學作品,并不是用來語文教育,而是用來讀寫訓練的,連古典文學也不例外。這樣的語文教學、語文教材,實際上是兩敗俱傷的做法。”這種尷尬就是張志公老先生早就說過的“兩敗俱傷”嗎?如果通過板塊式結合,是否能避免這樣的尷尬呢?這里的板塊式結合就是我當下在研究的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
1.語言教育當以提升“日常語言”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我以為,語言素養(yǎng)是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中的基本。它是基于兒童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需要的“日常用語”,包括科學性、說明性、介紹性、敘事性的語言等。日常語言必須準確、明白、清晰、平實、通順、流暢,需要通過訓練而達成之。語言訓練的實質是注重閱讀和表達的結合,回歸語境,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句子、段落和篇章。在語境中進行語詞的使用訓練,包括語言的詞句表達,篇章的層次、結構,論證、說明等基本方式等。尤其是在敘事、論述的功能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實用文學習中,實用與語用是教學的核心。
2.文學教育當以提升“語言審美”品質為最高境界。文學是審美經(jīng)驗的特殊表達,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文學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tài)度、生活內(nèi)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家園。文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源于文學、通過文學、為了文學的生活,關注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幻想、意義空白、修辭手法、文學意象等。審美是文學教育的極致。文學教育主要的審美方式有講述與誦讀、還原與闡釋、想象與移情、對話與冥想等。文學教育的重點是遵循兒童的審美特性,突出人文精神的熏染、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表演藝術的訓練、情感體驗的深入,最終也必須轉化為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站在語言和文學的文化背景下,嘗試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不同的教學過程,加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板塊式結合,使得教語文就是教兒童學文化,教兒童學習一種生活方式。
“文化語文”倡導教育回歸。回歸母語的本質特征,回歸民族的古典情結,回歸教育本身的文化過程。我們需要文化自覺,需要走出課堂對文化的背離。阿諾德說,“文化即對完美的尋求”。“文化語文”就是為了培養(yǎng)“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是語文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