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老師,一輩子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擁有各自的“粉絲”團,每到節假日,家里高“徒”滿座,笑聲朗朗,那總是兩位老人最開心的時刻。可是,他們也有最大的遺憾:三個子女,沒有一個繼承衣缽,還偏偏不約而同地都選了英語專業。這是什么原因呢?記得小時候,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師的贊揚,放學以后興沖沖地向父母“獻寶”,可是,他們看完之后常常在我的作文里圈出老師沒有注意到的錯別字、病句;姐弟三個在一起高談闊論的時候,也許還是遺傳基因使然,我們都喜歡引經據典,鄰居們聽了贊不絕口,怎奈父母總是能敏銳地指出我們遣詞造句的疏漏……漸漸地,我感到了一種不自在、不自信。在初一第一次接觸到英語的時候,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找到了出路:今后要學英語,讓學俄語的父母再也說不出我的毛病。學生時代,我用專業的選擇來追求學習時的那種自在自得。
后來,我做了老師。作為新教師,我常常有機會聽到公開課。在不少公開課上,我看到老師們夸張的表情,聽到他們充滿舞臺腔的說辭,再看學生坐得筆直的身軀,高高舉起的小手,不假思索的應答,那一切,都讓我迷惑:這是老師教書的自然狀態嗎?這是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嗎?有沒有一種教學境界,可以讓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既有高效率,又能不受拘束、自然自在呢?從教這些年,一直在苦苦追求這樣的境界,雖遠未達到,但也有了一些體會。
一、從情感出發,重視“自在”的心靈體驗
英語教學環境是構成英語教學系統的重要因素,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始終處在多層次的環境中。其中,心理環境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心理環境不僅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和身心產生影響,而且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明顯、直接的影響。因此,優化英語課堂的心理環境十分重要。
新課標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位置,對于小學生來說,英語不僅僅是一門知識,更是知識學習過程中一種內心的體驗,一種學習外語過程中帶著愉悅情感的體驗。情感是教育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帶著良好的情緒、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學生,更要用適當的語言引導學生在自在的氛圍中感受語言、學習語言。
1.用情激趣
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習得與學得的整合過程,它涉及各種因素,其中包括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意志和性格等是最直接和主要的因素。外語學習者首先要有一種學習外語的強烈愿望,要從主觀上產生一種動力,才能在行動上有效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外語教學必須首先激發學生的動機,才能發揮學生的潛能。而對于還不明白學習外語的意義的小學生來說,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培養他們樂于學習的情緒和善于學習的習慣,會事半功倍。
(1)適度調侃,張弛有度
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上課時精神飽滿,善于用自身的情緒感染和調動學生,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勃勃生機。
(2)科學設計,愉快學習
許多小學英語教師常為如何呈現新授內容而苦惱。還有的老師為了興趣而興趣,在新授之前安排大量的游戲活動,有時反而沖淡了教學的主題。我在授課時往往直接進入主題,自然地呈現新授內容。我在設計和實施任務時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循循善誘,引導和組織任務型自主學習。
2.用心寬容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昵的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的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在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正確對待學生語言上的失誤。學生的這類失誤是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教師一定要寬容,要學會藝術地糾錯。尤其是小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語音錯誤、語法錯誤和語用錯誤。有些錯誤必須加以糾正,有些錯誤則不必專門糾正。對于那些不影響交際順利進行的語法錯誤,教師只要通過正確的示范,就能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行糾正。一是啟發學生自主糾正語法錯誤,二是啟發學生互助糾正錯誤。
通過啟發學生,讓學生自主發現糾正錯誤和同伴互助糾正錯誤,在有效地解決了問題的同時也維護了學生的自尊。
3.鼓勵成功
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欲望,愛因斯坦曾說:“智力上的成績,依賴于情感的偉大,這一點常超出人們的認識。”一個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自己的學習目的能得以實現,才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興趣穩定持久。
在有些英語課堂上,學生一張嘴,老師就盯著學生,盡力去發現語言錯誤,還鼓勵學生互相找錯,無論大錯小錯,一概不放過,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敢開口說話了;還有的教師,急于求成,滿堂灌輸,學生學得疲憊不堪,知識難以消化,毫無成功的體驗。英語教師要特別善于創設成功的條件,譬如經常說“Great!Wonderful!”等等,對于小學生還可以經常給予一些物質的鼓勵。事實證明,在充滿積極情感的學習中,小學生會學得更積極,思維更敏捷靈活。
(1)保持和轉換話輪
話輪(turn)的獲得、保持、轉換和放棄能力是英語交際能力的幾個重要方面。其中,話輪的保持(turn keeping)能力和轉換能力(turn taking)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小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和實際交際能力有限,通常是沒有能力來控制話輪的。而在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善于調控,往往會生硬地打斷學生的連貫表達,“破壞”學生交流中的話輪。
我幾乎在每一節課的多個教學環節都會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或者剛學的)句型和詞匯主動提出問題,與我進行無拘無束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注意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引出新的話題,主導師生之間話輪的保持和轉換,使師生之間的口語交流不僅自然,而且豐富,層層深入,但又不破壞學生交流的連貫性。
(2)發揮評價功能
目前,不少教師已經注意對學生學習行為表現的評價語應由諸如“Good!”“OK!”“Right!”等單一性評價轉變為多樣化和多層次的評價,使評價更加具體準確。在課堂觀察中我們注意到,有的教師雖然也獎勵學生一些諸如“五角星”、“小蘋果”、“小紅旗”之類的不干膠印制的貼紙畫,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心去表達他們對學生的認可和贊賞。有的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連與學生的目光交流都沒有;有的教師甚至將這些不干膠印制的貼紙畫隨意扔到學生的課桌上,使評價失去了激勵的功能。
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能夠起到真正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作用,爭取用我的評價語喚起學生心靈深處學習英語的情感和興趣。
二、從建構入手,追求“自然”的師生發展
新課程改革的成敗應該體現在教學的實效上,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英語課堂教學應著眼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學習中感受自己的成功和進步,獲得幸福感。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環節,在新課程改革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需要教師角色重建。
新課標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以及任務型教學,強調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生對英語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實踐。而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性教學,這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怎樣從建構入手,讓師生“自然”發展?我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
1.What?——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建構什么?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積極的建構者。所以,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和教學的中心。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和指導。
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新單詞、新句式的教授上,尤其是語篇教學,只注重局部知識點,使得一節課常常顧此失彼,教學目標不能達成。我在進行英語教學尤其是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關注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譬如,在引入一篇對話或短文時,教學生如何通過關鍵詞或圖式抓住文章的關鍵信息。如果采用聽的方式,我會教給學生速記的方法;如果采用閱讀的形式,我會關注學生掃讀的技巧。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會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去猜測有些新單詞的意義。而在對一篇對話或短文進行歸納總結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解決的,應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會讓孩子們獲益終生。
2.Where?——英語教學應該建構在哪里?
在高年級語篇教學的備課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老師抱怨文章的篇幅過長,內容過多,無從下手;而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對于語篇支離破碎的“肢解”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很多老師習慣于在進入語篇教學之前為學生解決所有的新知識點,甚至還會為每一個新的知識點做足了“操練”的功課才會放心讓學生真正接觸語篇。這樣的“好心”其實往往剝奪了學生自主建構的權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的意義(或知識表征)的過程。人們的學習總是從已有的經驗開始的,小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常采用這樣三個環節:
一是導——設置話題,著力于激活與本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建構的基礎與可能,同時進行新單詞新句式的適當鋪墊(鋪墊那些會對語篇學習形成較大障礙的內容);二是聽/讀——根據技能訓練的不同要求,以聽或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能夠獨立接觸語篇的機會,讓學生對語篇獲得一個整體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引導學生借助對文本的聽或讀獲得信息、整理信息、轉述信息,同時不斷驗證老師提供的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使之逐步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經驗;三是練——設置任務型的語言活動,以交流互動、有效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語言建構的情境和機會,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
我們的語篇教學,應該建構于學生的已知、已會(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和所思、所想(情感態度、思維過程等)之上,這樣的“建構”才會真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3.Who?——英語教學中應該建構的是誰?
在英語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建構的,不僅僅是學生,更需要教師的主動建構。那么,教師應該建構什么呢?
教師新的角色意識的轉換。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個體主動積極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教師應該成為這一過程的促進者、幫助者和資源提供者。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是教會學生語言的人,更應該是引導學生經歷語言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只有教師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才能在語言教學中思考:在學習每篇課文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什么?還需要通過學習獲得什么?在此過程中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學生還需要哪些資源?他們有多少自主學習的空間?等等。經歷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英語教學才會真正注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師對教材的自主建構。建構主義認為,每一個人對于知識的建構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于相同的課程標準和相同的教材,一線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對于教材的運用和使用應該也是有區別的。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教材只是教師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形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一種媒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學校環境乃至家庭環境對教材做出調整、刪減和補充。而對教材的這種創造性使用,首先要求教師研讀教材。“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對我們小學英語教學仍然適用。我在英語教學的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研讀一直遵循著于漪老師教誨的過程,“有它無我——有它有我——有我無它”。只有這種解讀和理解才能使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成為建立在每一個不同教師原有教學經驗之上的內化和建構,才能真正用出“精彩”。
自然,用作形容詞指天然的,非人為的或不做作,不呆板,非勉強的。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種種的“不自然”,常常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也沒有發揮好教師真正的主導作用,課堂上,師生雙方都成了知識的奴隸。師生要想在教學中“自然”發展,就要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當作有機體,而不是將教與學各作為一方來處理。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共同參與、對話、合作,進行有意義的理解,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建構的過程,成為生命的對話。
三、以思維引路,培養“自如”的運用能力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必經之路。
1.任務設疑,訓練學生的探索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能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地去探索,以解決問題,實現心理平衡。我們在教學時,可依據教學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任務;在導入時就布置任務,激起學生的疑問,讓他們帶著疑問參與學習過程,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訓練探索性思維。通過任務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促使學生帶著疑問主動獲取語言知識;在學習“用英語做事”的過程中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經常性的訓練,學生思維會更活躍,設疑和釋疑會更積極。
2.插圖求疑,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小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插圖,充分讓學生體驗表象,發揮想象,并用語言描繪出來,可以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我們的英語教材都配有插圖(教學掛圖),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僅將這些圖作為一個創設情景的輔助手段,很少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圖上的內容。我在使用教學掛圖時,常常要求學生看圖提問,對圖中的內容主動發問,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當學生通過觀察提問出“誰?什么?在哪里?”等問題時,他們對課文的重難點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展開課文教學,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更具針對性,更富實效性。因此,堅持巧用插圖,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提高他們語言學習的效率。
3.想象解疑,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想象是人腦在原有表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是發展兒童思維和語言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現有教材的課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個片段,因此,我常常根據大部分課文的語言材料言盡而意未盡的特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說對話的多種結果(即敘說課文),借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通過想象性質的疑問,擴展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續編對話。這既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培養了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4.變序釋疑,訓練學生的跳躍思維
教材中有些課文較長,如果按對話順序逐句教學,不僅費時較多,而且不易突出重難點。我們可以采用變序教學,化繁為簡,打破對話的順序、框架,把話題中的主要功能提前,形成懸念,引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解決。
5.擴展激疑,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
沒有創新精神的人很難有創造性的成果。在教學中我們應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通過擴展教材內容或活動步驟,充分激發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多角度、多方面、新穎獨特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倡一疑多解,鼓勵學生敢破常規,使教學向縱深發展。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挖掘學生的潛力,活化教材,多啟發,多引導,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給予學生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他們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愉快思考,主動探索,大膽創新。教師應巧設問題,善設疑點,給學生創設一個大膽想象的思維空間,提供一個自由發揮的語言天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行走在英語教學之路上,在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然自在的教學氛圍的過程中,在享受他們越來越自信自如的語言表達中,我的教學風格也在慢慢形成。我想,我正在努力接近我追求的境界——師生共享的自然和自在。為了這個境界,我將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