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設計及反思】
一曲臺灣校園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曾經風靡八十年代的校園,至今仍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聽蛙鳴蟬唱,嗅花草馨香,穿短衫,赤雙足,享受輕撫肌膚的清風,聽噼噼啪啪的足音,這種感受,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愜意!赤足的童年,自由的童年,快樂的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
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整天囿于鋼筋水泥筑成的空間,已經聽不到蛙鳴蟬唱;我們的孩子每天匆匆行走在大地,已無法感受大地的呼吸;我們的孩子,用漂亮的名牌鞋把雙腳保護得嚴實完美無缺,卻無法吸納泥土之靈氣。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丟掉了“赤足走大地”這種上天賜予人類的最簡單卻是最珍貴最獨特的體驗。
在進行“兒童嬉樂作文”實驗時,我們大膽地將“赤足走大地”活動納入嬉樂作文資源庫,將這一簡單有趣的體驗活動融入孩子的童年,引導孩子通過全心參與、細心觀察、用心體驗,將活動的感受和見聞寫具體,描述細膩。體驗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童年時代對大地的體察,對自然的默契,是一切感受之源。帶著孩子赤腳走大地,是將孩子送回自然,為孩子找回天性的最佳活動,可以讓孩子成為自然之子,幫助孩子享受童年的美好感受,找回生命原始的體驗。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以身體之,身歷其境
赤足的活動我們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四五月間,活動對象是五年級的孩子。這個時節,孩子的腳在暖暖的鞋子里藏了一個冬天,空氣中還帶著絲絲涼意。脫掉襪子,露出小腳,孩子已經感到新奇,再把腳放到地上,更是刺激。(如果活動安排在孩子的腳已經習慣裸露的七八月,則會失去一半的神秘。)
課始,老師和孩子聊天:“孩子們,請大家回憶一下,你們什么時候赤過腳呢?”
“浴室、游泳池……”
“呵,就這些啊!”老師略顯遺憾后神秘宣布:“今天,全班同學一起做一次赤腳大仙,愿不愿意——”,話音未落,教室里已經一片歡騰。當一回赤腳大仙,對城里孩子來說,真是太新鮮了!想到即將出現跌跌撞撞、搖搖擺擺的模樣,大家就覺得十分有趣。活動一開始就為孩子營造了新鮮好奇的心理期待,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
緊接著就是讓孩子進行赤腳嘗試。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初夏磨石子地的冰冷,空氣中彌散著的陣陣寒意,都擋不住孩子們嘗試的熱情。膽大的男孩,整個腳掌一下子觸地,強忍著涼意,夸張地倒吸著氣;膽小的女生,只敢腳丫輕沾,與水泥地作短暫的觸碰,再快速收回。一時間,叫喊的,縮腳的,打寒噤的,抖腳丫的……姿態萬千,那場景,令人忍俊不禁。
等孩子適應了室內的磨石子地,再帶著他們親密接觸陽光下的水泥地。因為正被太陽曬著,地上有些溫熱,孩子們走起來并沒有感受到起初的涼意。只是比起室內磨石子地來,水泥地少了平滑。用腳在地上蹭一蹭,有一種輕微的刺痛,甚至還能感覺到腳下有一顆顆細小的沙粒。孩子說,赤腳走在水泥路上,腳底下直接就是大地,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是平時隔著鞋底體味不到的。
校園里有一片茂盛的香樟林,一條磚鋪林蔭小道蜿蜒其間,帶著孩子感受潮濕的磚鋪林蔭小道,也是一份獨特的體驗。林蔭路路面滑滑的,還有青苔,有種濕濕的感覺。孩子們邊走邊看邊撿些小花瓣兒,歡聲笑語便溢滿了林間小道。
有孩子建議,赤腳到校園青翠的草坪上走一走。青嫩的草一層又一層地鋪在土上,踩上去松松的,軟軟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樣。踩著絨絨的草,腳底下就好像有彈力似的,感覺妙極了。“好舒服啊!”孩子們閉眼陶醉了。
最有情趣的是穿越鵝卵石小道。鵝卵石小路靜靜地彎在學校蕊春園的樹叢中,左邊是怪石嶙峋洞洞相連的假山,右邊是瀟瀟灑灑的紫竹和葫蘆池,很是清雅。鵝卵石的色彩也很漂亮,白的、黑的、褐的、赭的全有,光滑滑、圓溜溜的,像涂了一層釉。因為走的同學多了,已經沒有了尖棱角。又故意鋪得彎彎曲曲的,就有了很美的意境和情趣。竹葉娑娑,花香襲人。鵝卵石一點也不冷,挨著腳板,有一種新鮮的痛快感。慢慢地往前走,開始有點硌腳,后來,腳板適應了石頭的凹凸,就輕快起來。一種親切的、溫馨的感覺,襲上心頭。當然,鵝卵石路上面凹凸不平,有一些鵝卵石是豎著的,一不小心,有孩子就會摔上“快樂的一跤”呢!
孩子們將鵝卵石路稱為“勇敢者之路”,挑選最勇敢的男生走一走,再請最嬌弱的女生走一走,集體觀察每個人的姿態,交流體會,然后集體排隊走一走鵝卵石路。
活動的高潮是和孩子一起去野外赤足親吻泥地。我固執地以為,如果雙腳不去親吻一下泥巴地,那么就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赤足。于是,沐浴著和風,呼吸著花香,我們帶著孩子來到野外。地曠人稀,無拘無束,孩子們激動地在大地上奔跑、大喊大叫,累了,索性一屁股賴在地上……
有孩子說:“赤腳在松軟的泥土上行走,感覺更棒,腳底有點麻,有點癢,,讓人舒服得想跳起來。”
有孩子說:“赤腳走在濕濕的泥地上,感覺更爽,軟軟的,滑滑的,像走上一條用果凍鋪成的小路。”
還有孩子說:“赤足走在爛泥里,軟泥不時‘哧’地滑進腳趾間,腳一抬,吧唧吧唧作響,特有趣!”
我挑選了一條彎彎窄窄的田埂,帶著孩子走上去,嘴里哼唱起《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優美旋律:“黃昏的鄉間小道,灑落一地細碎殘陽,稻草也披件柔軟的金黃綢衫。遠處有蛙鳴悠揚,枝頭是蟬兒高唱,炊煙也裊裊隨著晚風輕飄散。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聽著腳步噼啪噼啪響,伴隨著聲聲親切的呼喚,帶我走回童年的時光……”一群快活的孩子簇擁著一個同樣快樂的老師——好一幅美麗悠閑的夕陽赤足圖。
赤足走在田埂上,就似乎走進了詩的意境。野花、小草、蚱蜢、蛐蛐……孩子們不敢快走,怕踩著這些小生命,還怕滑倒。蛙鳴此起彼伏,相互響應。小青蛙們好像感覺到有人來,紛紛從田埂上躍入到水里,幾只鳥兒嘰嘰喳喳地唱著歌飛來飛去,我們似乎聽到了小河、野花、青草、水稻、小鳥、青蛙開心的笑聲……
二、以心驗之,心潤其間
讓孩子的雙足盡情親吻大地,“以身體之”后,我更有心地領著孩子靜靜體悟,“以心驗之”。
野外的大地,舒適安寧,我和孩子席地而坐:“孩子們,當我們赤腳走在地上時,我們會感受到來自大地的愛。真的,大地愛我們!讓我們一起把腳放在地上,享受來自大地的愛。試試看能否感受到一股很溫柔的電流……無法言喻,但非常美妙,令人非常舒服感動。是不是呢——”
默然,寂靜,一種溫暖的情愫在孩子心中升騰,于是,我們感受到孩子心隨足行:
“赤著腳,腳丫子解放了,感覺整個人都被解放了!”
“我忽然間感受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溫存。”
“我感受到土地的博愛與親切。”
“吧嗒,吧嗒……我的腳在和大地快樂地交談。田埂上印有多少個腳丫,我們談的話就一共有多少。哈,那是一串串意味深長的腳印哦!”
“我感覺與土地就是一個相識很久的老朋友,我們友好地相處著,輕柔地親近著,靜靜地交談著。多么自然和諧,一切只在默契中,我感覺到人與土地的互相依賴,互相愛惜。”
我們聽到了來自孩子心靈的聲音。在以上的體驗中,客體已經不僅僅是同主體的意識、生命無關的客體,而是主體生命意識中的客體,體驗中的大地是有生命的,甚至已經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體驗者孩子與其對象大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全身心地進入客體之中,客體也以全新的意義與主體形成新的關系,此時,無客體也無主體,這種體驗,成為培養孩子與土地的親情的最原始的方法。在活動的親歷中,孩子形成了豐富的體驗。
但活動并不僅僅止步于此,我又設計了三個環節,進一步豐富孩子的心理體驗:
1.欣賞名句,與大師交流心靈分享感受。出示唐朝詩人韓愈的《山石》:“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羈。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帶領孩子誦讀詩句,欣賞韓愈赤足踏澗石之歡快,體會自然之樂、人情之樂。
2.課外拓展,提升赤足走大地的多元價值。課后,我布置長線的課外實踐,將活動拓展延伸到課外。課后我布置的課外作業為:(1)利用雙休日,和父母一起赤足走鄉野,體驗父母的童年時光;(2)赤足走大地,并不單單在尋找與大地親密接觸的快感,是否還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能?(3)赤足走大地,在日本已經走進課程,上網搜索,看看這表達著一種怎樣的教育理念。
拓展活動后,孩子們又一批精彩的文字誕生了:
“赤腳踩在酥軟的水田里,從腳丫到心頭,傳遞的是舒適與暢意。”
“最喜歡下雨天,赤腳走在泥地上,叭嘰叭嘰地響;腳下的泥地一跐一滑,沒有走多遠,就幾次滑倒,弄得幾乎全身濕透。等追上爸爸,兩個人都狼狽不堪,腳丫子、腿肚子全都是黑泥,我們不約而同地笑起來。”
孩子們似乎特別鐘情于雨后赤腳走地,讓人仿佛看到了“雨伴頑童,赤腳和泥戲水;風打河面,荷擺魚游波涌”的詩意場景。而父子雨天嬉戲的畫面,讓我們體會到了父子間濃濃的親情和充滿情趣的生活。
“我和爺爺聊天才知道,赤腳在石子路上走一走,對人體有許多益處。爺爺說,人體各個部位的器官,都能在腳底找到一個固定的反射區,如把左右腳底各自反射區的器官畫出來,恰巧是一個縮小的人形。足部承擔著身體的全部重量,通過經絡與全身的臟腑密切聯系,我們也可以把足稱為人類的‘第二心臟’。原來,赤足走大地,嬉樂也健身啊!”
“我上網查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在日本,‘赤腳’已成為一門正式課程,登上了國立學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愛知大學附屬幼兒園不惜耗資700多萬日元,將院內的水泥地面撬開搬走,換上沙土,以便讓孩子們在沙地上盡情地玩耍。日本為何要為孩子打赤腳大開綠燈呢?原因在于赤腳訓練可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發育帶來莫大的好處。啊,好開心,因為‘赤腳走大地’的活動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的課程。”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這樣一句話:“聽到的,過眼煙云;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相比于聽別人說或靜止的觀察,親身參與活動是形成活動體驗的最重要的途徑。“以身體之,身歷其境;以心驗之,心潤其間”。本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動,由于用足資源,豐富渠道,宕開思路,立體思考,最終收獲豐碩。
【總論及分析】
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兒童是天生的游戲者。游戲、活動、好奇心乃至貪玩,都是兒童的心性,是兒童生態性的表現。傳統的作文教學,將孩子關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講解、大量的空洞命題來塞滿他們的寫作教程,導致孩子生命的天性被遮蔽,童年的生態被破壞。嬉樂作文,極大地滿足順應了兒童的天性,努力讓兒童成為自然的寵兒,讓兒童成為余裕的天使,讓兒童成為本能的繆斯。學生在嬉樂活動中感受體驗自我,在嬉樂活動中滿足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嬉樂活動中使身心獲得自由生長。自然的深深處,嬉戲的深深處,余裕的深深處,便是他們童年幸福的深深處。
本次嬉樂活動,帶著孩子赤足行走大地,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大地、對自然最原始的親情;赤腳走大地,幫助孩子用腳打開大地之窗,也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之窗。活動中很多美麗快樂的場景,會幻化為孩子童年的意象,使孩子猶如生活在伊甸園中,充滿情趣和愛。這種使人終生難忘,也使人永遠感到的溫馨和幸福,會溫暖地伴隨孩子一生,成為一種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那是兒童生命幸福的源泉。
雙腳親吻大地,大地便擁抱你。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你親近她,她就恩賜給你幸福——這是大自然的造化。相信這次赤足走大地的活動,會溫暖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