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或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是“一種用于觀察、評價、處理個人(教學)行為的系統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個人的行為”(Richards,2002)。自我觀察的對象包括教師本人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氣氛等。其目標在于:培養一種構成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原則和決策的意識,識別有效和無效課堂習慣;反省我們的課堂習慣,判斷我們自身存在的優點、弱點;改進觀察、分析、解釋的能力。
筆者建議授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錄音或錄像,為自己提供結合語境和教學目的做具體分析的依據。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就某一教學環節做片段式錄音,也可以做全程錄音。根據各自的條件,主要以數碼錄音筆或錄音機錄音。這樣的記錄過程非常簡單,易于實施,便于教師們自己實施。
一、制作自我觀察表,收集整理課堂語言原始資料
在錄音和錄像前,教師可根據筆者提供的前一階段的分析結果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制定觀察表或觀察清單。這樣在實施課堂教學后,便于對自己采集的錄音材料進行文字記錄和分析。可以做流水賬式的全程實錄;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做主題式實錄;亦可以分步實施,有重點地做片段記錄。有了系統的觀察清單就比較容易處理觀察資料,歸納的結果可以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還可以用于課堂研究。
1.流程式觀察表

2.主題式觀察表

3.片段式觀察記錄
這是較常見的觀察和記錄方式。是對某一環節師生話語逐句記錄,是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因而耗時短,針對性強,易于發現問題,不失為最具時效性的方式。
二、及時分析、總結、修正自身的課堂語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自我語言觀察的數據采集和錄入后,就是整理和分析了。有效的自我觀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認真分析,反復實踐,不斷改進觀察技巧,調整觀察目標,形成“計劃——觀察——總結——應用——再觀察”的良性循環。教師對發現的課堂語言問題作自我修正,可以與同事個別交流研究,也可以利用教研活動時間與組內成員交流,集體分析和討論。下面是兩位教師做的片斷式觀察記錄和分析:
【片段一】在教授完服飾類單詞并機械認讀后,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用學過的詞和一個句型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的穿著,讓其余的同學猜測被描述的人是誰。
T:Introduce your best friend,please.What is she/he wearing today?
S:My best friend is a boy.She is wearing a black jacket and a pair of jeans. He is wearing a pair of white sports shoes.He is wearing a pair of glasses. He is not very tall,but he is fat.
Ss:XXX.
T:Who is XXX?Can you point to him?(由于借班上課,教師不認識學生,無法判斷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
T:Good.Who can try again?
…
【分析一】一位學生介紹某位同學的穿著時,其余的學生正是聽力訓練;聽完后的猜測,正是學習效果的檢測。這樣的教學設計是一個很有實踐意義的活動。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每當謎底出來時,我的語言明顯顯得生硬、干巴巴的、沒有社交的意義,體現了自身生活中基本的禮貌和交流意識的缺失。
【改進一】在這種情境中更合適的言語反應可以是我主動與謎底中的同學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并贊美一下該生的衣著:Very cute./Very smart.或者進行個性化的交流:Do you like black?/You are in a pair of sports shoes.Do you like sports?etc.這樣的應答與本節課的內容雖然無直接關聯,卻絕非多余,是對交際中的合作性原則的一種體現,也在向學生傳遞一種積極用英語交流的意念。
【片段二】在教授地點類詞匯時,導入電影院cinema的過程中一段師與生的對話。
T:I like animals.I like pandas very much.(課件展示熊貓圖片)I like Kungfu Panda.( 課件展示電影《功夫熊貓》的海報)It’s a cartoon. Do you like cartoons?
Ss:Yes,we do.
T:Where can you see Kungfu Panda?
S1:TV.
T:(語氣詫異)Where can you see Kungfu Panda?
S2:On TV.
T:(語氣失望)Where can you see Kungfu Panda?
S3:On TV.
T:(語氣急躁)Where can you see Kungfu Panda?
T:(不耐煩)A cinema.
【分析二】教師課堂語言不夠豐富,致使師生交流失去真實意義。教師課前對學生的正當反應預設不足,學生作出的回答雖然非自己所希望的,但卻是完全合理的。此時教師不置可否的反應是不正確的。
【改進二】教師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答案,再及時調整問題的角度,引導出恰當的答案。此處,教師只要在第二輪問題中加一個詞:Where else can you see Kungfu Panda?學生的思路就可能立即被打開,向多方發散了。這時的對話才能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英語實踐的作用,而并非機械的問答。
在經過兩輪自我觀察與分析后,筆者又一次走進英語課堂,欣喜地發現,一些長期存在的不當表達方式消失了,課堂語言明顯簡潔、規范多了。一位教師原先課堂上出現數十次的“OK,now ...”再也聽不到了,還有幾位教師賓語從句的表達再也未出過錯……課堂上,老師們和學生對話過程中大量運用激勵性評價、個性化追問、啟發性語言,師生語言交流更真實,更具實踐性。
結語不難看出,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最適合的課堂觀察,不應以評價為目的,而應是便于教師以主體身份參與實踐并自我實施修正。自我課堂觀察,是一種隱蔽式的觀察形式,因而是一種促進英語教師提高自身課堂語言能力的恰當手段。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