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講,話語(discourse)一般是指人們說的話或寫的文字。如果需要一個專業的定義的話,話語就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實際交際行為。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話語(classroom discourse)就是英語教師在組織和實施英語課堂教學時產生的話語。1962年,Austin發表了How to Do Thing with Words(《論言有所為》)。在Austin看來,人們在說話時,或者說,在實施一個言語行為(注:“言語”是對語言的運用,此處是指人的說和寫的過程,是人的一種行為,叫言語活動,也叫言語行為,此處等同于“話語”的專業界定)時,同時包括或者要完成三個子言語行為:說話或發話的言語行為,即“以言行事”;表意言語行為,即“以言指事”;成事言語行為,即 “以言成事”。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無時不在說話,很多時候只是完成了前兩項功能,對于是否“以言成事”,則沒有這樣的自覺,也就是對話語行為最終達成的效果關注不夠,于是,課堂上教師話語的隨意性、口誤、虛假交際等時有發生。那么,教師如何運用話語能力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呢?
還教師話語原有的交際功能。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人類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具有民族性,沒有階級性,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人類的語言具有交際的自然功能,人類學語言和用語言,不是為了別的什么目的,而是為了用語言更好地做事。這種理解,有助于我們對語言本質的理解和把握。比如,當教師說出“Good morning”時,他首先完成了言內行為,或叫做以言指事行為。其話語的交際意圖是問候學生,這是說話人說出“Good morning”后的言外行為,或叫做以言行事行為。此外,它還有一個言后的行為,即“寒暄”的背后,是為了建立課堂秩序,引入正式教學,使學習者進入學習心理狀態。同時,通過“寒暄”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了和諧的關系,為課堂互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培養學習者良好的禮貌習慣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給話語行為適當的語境信息。話語行為的實施必須具備一定的適切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才可達到最佳效果。從“以言成事”的目的來看,注意使用情感信息表達形式有助于啟動師生交際,建立和諧的課堂關系、氣氛和秩序。此外,注意提供合適的語境信息,如利用課內外事件與環境、天氣、節假日、重大事件、學生活動等作為話題,則有利于巧妙啟動教學,因為在此類話語活動中,學生是交際中的一方,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貼近他們,使之感到有交流的空間,對引發的話題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且自信地、自如地說,自然地走入課堂和進入學習狀態。同樣,我們也可以從以上看出,言語行為的實質是:我們都是社會人;作為社會人的個體的我們,每說一句話就意味著對別人(另外一個社會人)實施一個行為;我們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語言觀,有助于人們對言語交際實質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引發話語和開啟話輪。
讓語言形式與語用功能相結合。出于對學生的考慮和照顧,教師會盡量使用簡單的語言(尤其是局限于使用已經學習過的語言結構)呈現知識、講解規則、示范行為、解釋重點、難點和疑點,無法靈活地使用豐富的語言形式。簡單句與陳述句雖然有助于“講述”行為的完成,卻難以達到理想的以言成事效果,因為平鋪直敘,呆板和缺乏刺激的教師語言,無法引導學生思辨、分析、推理,從而會削弱教學效果。理想的做法應該是盡量使用多種以言指事方式,如設問、推理、論辯、類比等,以拓寬學生思維,刺激其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為了清楚地表達一些語法概念,會使用實際交流中本族語者基本不用的完整句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不分語境和場合機械地套用,引起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s)(Thomas,1983)。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有必要結合語境示范語言形式的使用,以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總之,在外語和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兩者都至為關鍵,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要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播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因為教師語言本身起著對目的語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