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和諧”是一個古老、恒久而又日新的命題。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思維活躍,從而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孩子獲得全面的發展。那么,在美術教學中,應該如何構建和諧的課堂呢?我想主要需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和諧教與學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傳統教學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我們常聽一些老師說課上學生不配合的話,這就是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學生逐漸喪失主動性,學習能力逐漸下降。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正如葉圣陶所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1.師生交流與溝通。新課堂以師生之間的溝通為基礎。師生之間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教師由原來的“獨白”走向師生的對話與交流,教學“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如果沒有交流與溝通,教師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也無法對其精神發展起作用。
2.師生合作教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成為參與者、指導者、促進者,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善于向學生學習。美術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學生也許比教師更有想象力。弗萊雷指出,“通過對話,教師的學生及學生的教師等字眼不復存在,新的屬于隨之出現,教師學生及學生教師。教師不再是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也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他們合作起來共同成長”,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3.師生共同評價。新的評價觀認為,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性評價的關鍵是要求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核心是重視過程,評價是主客體之間互動的過程,作為一項活動存在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中,只有強調評價雙方的溝通、協商、評價才能促進人的發展。和諧有效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產生自信心,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提供動力源泉和保障。
二、和諧學科與學生的關系
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課堂教學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是自己關注的對象,不應排斥學習困難的學生。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視覺、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視覺、情感體驗。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表現和道德行為、健全人格,通過美術的道德教育功能“成教化,助人倫”,使美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的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三、和諧文本與人本的關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新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課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而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美術學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與人本(教師、學生)的有機整合,這是構建和諧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和諧因素。如文化背景、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同時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社會實踐,挖掘實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把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和美術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其產生自覺的主動性。同時,激發其求知欲,使其感受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地區差異,合理使用文本。開放性的教材需要有創造能力的教師,我們不能固守教材內容,要學會對教材進行統整,挖掘教材中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使其好學、樂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