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師課堂話
主持人語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可理解語言輸入的一個主要來源(Nunan,1991:189)。教師話語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交際活動,為學習者創造交流信息、表達思想的環境和機會,使他們通過交際和意義協商促進語言習得。
然而,小學英語課堂上存在許多低效、無效的教師話語,這些負面的課堂話語可能使學習者感到困惑,不僅會降低其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還可能使他們習得了錯誤的目的語,時間一長,必然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影響學習效果。小學生英語詞匯量有限,如何結合身體語言和直觀教具,利用顯性和隱性的教學方法,調整語言難度,讓學生“在做中學”,從而提高課堂話語的有效性,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教師語言的質量和有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關注。本專題是對小學英語教師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話語的實踐研究。在一年來的定向聽課和專題研討中,大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教師話語具有示范性功能、交際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教師綜合素質的表現,研究教師話語,能揭示教師的語言規律,幫助年輕教師調節和規范自己的語言,增強語言使用意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為有效育人服務。因此,雖然一開始大家都說這個選題難做,但是,難做的才有意義,很高興我們堅持了下來,并能夠將研究的心得呈現在大家面前。
語言發展有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兩個不同的過程,語言習得是形成語言的一個自然過程,語言學習通常指發生在課堂的語言教學,關注語言的形式而不是傳達的信息。英語作為外語學習,學得和習得均來自于英語課堂。
從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來說,語言習得是更適合小學生英語學習的一種方式。教師要盡量讓英語課堂成為一個自然習得的對話過程,教師話語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了唯一真實的目標語輸入,也為小學生的英語習得提供了可能。
筆者在平時的聽課觀察中發現,一種三段式的IRF對話結構(SinclairBrazil:1982)普遍存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三段式對話是由教師引出話題(Initiation),然后由學生回答(Respond),再由老師給出反饋(Feedback or following),簡稱IRF。以下是一位教師五分鐘左右的課堂實錄:
T:What do you like?(I)
S1:I like hamburgers.(R)
T:OK.(F)
T:What do you like?(I)
S2:I like noodles.(R)
T:Good!(F)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段式IRF對話結構模式。它以訓練“What do you like?I like ...”這一形式為主。因此當教師得到學生正確的回答后就以“OK./Good!”等評價語來肯定學生。積極的評價語短時內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掌握語言形式,但就小學生的語言學習特點來說,三段式對話形式孤立、機械,三段式對話使目標語的輸入不足而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
破解策略一:吸引注意,讓學生想發現
小學生的注意力很短,無意注意占優勢,當教師在五分鐘內重復著IRF的對話結構時,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小學生好奇心很強,新的事物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因此當對話不再是機械的重復時,而是有新的可理解性輸入時,他們會主動地去聽、去理解、去發現。當學生的自我發現和習得獲得成功時,他們的學習需求和情感得到滿足,他們的學習情緒會更積極。如:
T:What do you like?
S1:I like hamburgers.
(T:Oh,I see.?菖?菖?菖 likes hamburgers.Do you like hamburgers?S2:...)
破解策略二:延續話輪,讓學生想思考
關注形式的對話,給學生的反饋就是確認他是否會說這個結構了,而缺少了對話的真實性。沒有內容的對話無需學生思考,離開了思維的對話也失去了活力。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不要急于結束話輪,老師要善于延續話輪,學生會很高興繼續與教師對話。正因為教師關注了對話的內容,用話語進行反饋,就讓學生真正實踐了一次對話。正是關注了對話的內容,使對話真實,其他學生也會很樂意去分享、去思考、去習得。如:
T:What do you like?
S1:I like hamburgers.
(T:Oh,I see.You like hamburgers.Do you often eat hamburgers?
S1:...)
破解策略三:關注內容,讓學生想交流
只關注語言形式的對話會讓英語學習成為小學生的負擔。他們在形式化語言的訓練下,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意有沒有說錯。只關注語言形式的對話會讓他們害怕參與對話。兒童習得母語,注意力放在傳達信息而不是語言的形式或語言正確與否(Caroline,2007)。如:特級教師沈峰在上《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下同)4B Unit 9 Breakfast中的一段課堂實錄:
S1:What’s for breakfast?
T:Very good.Come here.(進行耳語)
(先鼓勵4位學生主動提問,教師4次耳語后組成一份教師的完整早餐。)
在這樣的場景下其他學生爭著問這4位學生以獲取想要的信息,學生間的交流既主動又生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